关于语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布日期 : 2014-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著名特级教师   于永正

 

从教多年,我一直在思考,语文教育应该为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从自己的教育经历说起。

先说我忘掉了什么。从小学到师范,受了12年的教育,读了24本语文书,大多数课文内容忘掉了,有的连课题都记不住。至于老师的分析、讲解,更忘得无影无踪了。这样讲,老师是不是就白教了?语文是不是白学了?不是的。我的老师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留下了什么呢?

一、老师教我认了很多字。师范毕业的时候,我大约认识了近四千个字(包括我读课外书学到的字),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词汇。二、老师给我留下了初步阅读、写作的能力。三、留下了书写能力。我在老家上学时,我的老师非常重视写字,以后读中学、读师范,老师都比较重视写字,因此,我的字写得比较好。四、我最感谢我的中小学老师使我对语文有了浓厚的兴趣,使我养成了读写的习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好的习惯,受用终身。最后,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我上学期间,老师给我留下了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我很庆幸从我小时候一直到师范学校,没有任何家庭作业,寒暑假更没有,放假时间都属于我。因此,我才能学习唱京戏,学习拉京胡,学习绘画,学习书法,有时间读书,有时间写作。

我经常思考我的老师在语文教育方面给我留下了什么,自己的语文素养是从哪儿来的。这样想,我们的语文该教什么、怎么教,就会明确了。

该怎么教?

要改变单一的教材形态。光靠一本语文书教孩子们学语文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即使将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都背下来,又能有多少语言、多少知识呢?又能提高多少能力?“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给了我们很好的帮助。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成果就是编写了一套与教材相匹配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丛书》应用于语文课堂,它就打破了“一本书教到底”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拓宽了学生的阅读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这样,语文教材就丰厚了。

要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把语文课向教材之外延伸,就必须改变教学模式。课程改了,内容增加了,丰富了,势必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首先要考虑时间的分配。李希贵校长曾经谈到自己的观点:用两节课的时间教语文必修教材,用四节课的时间在老师略加指点后自由阅读。我在当语文教师的时候,一册书,最精彩的不过五六篇,我把这五六篇圈出来精心地研读,只有这五六篇我才舍得用三个教时来处理。通过这五六篇的教学引领孩子学会欣赏,学会品味,学会一些表达的技巧,培养他们的语感,激发他们的兴趣。这五六篇要读出味道来,要用些时间。其他的,对不起,读读就算了,不需要分析和讲解。潍坊的韩兴娥老师步子迈得更大,用两个星期把一本书读完,其他时间都是讲自己设计的课程,用自己的教材。她给学生补充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学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我非常欣赏这种做法,因为语文能力是读出来的,语言是靠多读多背积累起来的。其次,要注意学习方法。作为老师,不要把我们的讲解看得那么重要,你讲的,大部分学生都会忘掉的,让学生自己多读,然后自己去体会,去消化,去吸收。朱永新老师曾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大量读书非常重要,有些课文确实不要讲。当然,字词要落实,这个不能含糊。书要读得通,好的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再次是语文作业的设置。当前,之所以有许多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就是因为作业太多,学生天天有做不完的练习题。我看语文作业不外乎做三件事: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日记。字要天天练,书要天天读,日记天天写,一句话不嫌短,写多了不嫌长,慢慢地孩子们就学会了表达。一个做练习题长大的孩子,考上大学后也不会有多大出息。一个靠读书长大的孩子,绝对有前途,而且越往后越有出息。现在的考试对学生说不是真正的考试,真正的考试是十年以后,走向社会。

要激发兴趣和培养习惯。如果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做到这两点,可以说就是成功的。现在,哪一个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学的?只有根据兴趣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才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很遗憾!我们的学生几乎没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我想:我之所以在语文教学方面取得了一点成绩,是因为我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让我喜欢语文,使我有了梦想和追求,读书不断,笔耕不辍,一直到现在。所以,老师们要尽可能地让孩子有兴趣读书。当年,达尔文和他妹妹在一个学校学习,达尔文每次都考不过他妹妹,成绩总是比他妹妹低,而且低得多。他爸爸很生气地责备达尔文,怎么连妹妹都考不过?但是,达尔文对生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成为伟大的生物学家。而他妹妹尽管上学期间考试分数比他高得多,但终究“泯然众人矣”。看,兴趣多么重要!

再者,是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习惯有很多种,在语文教育中,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应该是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尽可能让孩子多读书,尽可能要改变现在的教学方式,大胆地改。学生读得多了,才能有所感悟,才能把书本中蕴含的精神营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语文人文性的实现。

语文教学要遵循学习语文的规律。古人总结了八个字:熟读、精思、博览、多作。古人了不起,对语文教育早就研究透了。“大量读写,读写结合”这八个字是学语文的规律,也是教语文的规律,实践证明,“大量读写,读写结合”是真理。我的老师是这样教我的,于是我也这样教我的学生。

 

(《山东教育》2014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