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感情朗读的指导具体化

发布日期 : 2014-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莱芜市钢城区艾山街道中心小学    

 

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就是感情朗读课文。老师们也都很重视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在平时的听课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指名学生读完课文,让学生评议读得怎么样,好多学生会说,××读得好,因为他读得有感情,老师也会赞许地点头。这看似答到了点子上的评议,其实太笼统,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有什么感情?怎样算有感情?”在学生头脑中还是模糊的。每篇课文的内容不同,表达的感情也不同,都能用“读得有感情”这几个字概括。当学生走进了这样的误区,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停留于此,必须引导学生把感情的理解具体化。怎样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现结合《颐和园》一课,谈谈自己的做法和理解。

一、读出特点

《颐和园》的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长廊的长和美。授课时我让学生先自己读文章,找出长廊的特点。学生很轻松就找出来了。只有把长廊的特点读好了,长廊的特点才会植入学生的心。在指导学生朗读写长廊“长”的句子时,先让学生站起来读,读后让学生说听出了什么特点,学生有的茫然,有的摇头。最能突出长廊“长”的是那些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和词语“一眼望不到头”。学生读时只是加重了声音,以突出特点。但那些数字只是加重声音来读是不够的。于是我让学生把速度慢下来,把每个数字读清晰,数字与数字之间要声短音不断。经我示范指导后,学生再来读这些数字,感觉就不同了,一下子就能感觉长廊真长啊!而“一眼望不到头”这个词,学生能注意了。有的学生读得慢一点,有的学生读得快一点,可听起来还不能表达出那种“望不到头”的感觉。于是,我让学生深深吸一口气后,开始读,一边读句子一边慢慢吐出这口气,吸气要长,吐气要慢。经过这样反复尝试练习,学生终于找到感觉了,纷纷争着读给大家听。后面长廊的“美”这一特点,我鼓励学生自己怎样读感觉景美就怎么读。学生能把自己理解的美读出来。这样,学生对读出感情,不再感到看不见、摸不着了,在读的实践中能用心去触摸感情的感觉,读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读出理解

在《颐和园》的第三自然段中,重点写了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和排云殿。这一段教学要让学生抓住描写两个建筑物的重点词语,理解体会建筑物的高大华美。“耸立”“八角宝塔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等词语的意思不用学生去逐一解释,听学生读就能知道学生是否理解。教学时,让学生先找出描写佛香阁和排云殿美的词语,注意这些词语,读出他们的美。学生练习后读得不够好。于是我让学生讨论“注意这些词语”该如何去注意。有的说把声音读重一点,有的说把速度放慢些,有的认为语调要高昂些,有的认为这些词不能一个语调,也不能一个速度……“自己分别试一下这些方法,比较一下,找到自己最满意的一种读法。”学生乐此不疲地反复尝试,虽然他们的读法不同,可都能把自己理解的建筑物的美读出来。这里,教师只是提示学生“注意重点词语”,到底该怎样注意,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和标准抹杀学生的个性理解,要靠学生自己在反复的朗读尝试中去对比,寻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

三、读出画面

《颐和园》的第四自然段写的是站在佛香阁的前面看到颐和园的大半景色,不仅描绘了绿树掩映的各色建筑物,而且把昆明湖的特点写得很形象。这样的美景怎样让学生通过读来感受呢?教学中,我采用读文想象,再欣赏图片的方法。为了指导学生真正感受文章描绘的美景,先让学生自己默读,边读边在脑中想象读到的景色,做到眼中有字,心中有景。我再指名读,让其他同学闭眼边听边想象画面,听后谈自己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让学生评议谁读得好。学生没有再回答“有感情”这样的话了,而是“××读得好,听他读文章,我仿佛看到了昆明湖静静的湖面上游船画舫在往来穿梭”“××读得好,因为我仿佛看到了绿树掩映着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能让别人听后在头脑中印上这美的景象,才叫读得有感情。然后我让学生欣赏图片上的美景,补充自己头脑中的景象。此时,学生心中有景,眼中有景,读文章就会把对景色的感受自然流露,感情朗读也就水到渠成了。

像这样内容浅显的写景句子,可以先读文再欣赏图景,主要是借助朗读品味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达到语言文字的内化,比先直接欣赏留下的印象要深得多。

四、读出感受

朗读文章,只有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才能感染听众,让听的同学能有所感受。要想读好《颐和园》中写十七孔桥的那些句子,必须让学生体会句中所包含的深意。学生只是读句子,可能很难体会桥的壮观景象。于是,我先出示十七孔桥的全景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看到的景色。学生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观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在赞叹中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建桥的人、建桥人的智慧,敬佩、赞美之情油然而生。“读这段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真正读出了自己的感受,感染了所有同学。读者、听者都陶醉其中,朗读的效果达到极致,此时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

教学本课,我根据每段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把感情朗读的引导具体化。学生在入情的感情朗读中不仅领略了颐和园的美景,感受了作者的赞美,而且领会了怎样去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象和自己的感情。

感情朗读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觉,就是那种和作者感情、和文本内涵息息相通的共鸣和默契。语文教学中,根据不同文章、不同内容,将感情朗读的理解和指导具体化,学生就会感觉感情朗读其实并不难,慢慢领会到感情朗读的技巧。只有真正掌握了感情朗读的技巧,学生的心灵才会与文本产生共鸣,才能收到人文合一的朗读效果。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