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让科学作业不再有负担
发布日期 : 2013-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枣庄市薛城区南临城小学 刘春锋
时下,由于作业布置缺少智慧,导致学生对作业失去兴趣。要想改变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使其不再成为一种负担,只有转变教师布置作业的方式。针对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爱动手操作等特点,近几年来,我把作业布置作为一项课题展开研究,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找准兴趣点,让探究在课外深入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某种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
在小学科学教材中,虽然安排了许多探究性实验,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探究任务往往处理得不够深入,还不能把学生的兴趣点完全打开,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系列探究中。经反复的研究、实践,我认为,抓住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布置一些适合学生自行探究的作业会更有效。
有一段时间内,在我校课间流行起玩彩色陀螺的游戏。一次,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绘声绘色地给我讲其在玩陀螺时发现的秘密,他能让陀螺上的七种颜色消失。我故作惊讶状,同时大加赞赏他的发现。见此,其他孩子不服气了,认为这有何难,他们也能行。我见孩子们的兴致这么高,便对学生提出:在陀螺上面搭配不同的颜色,再转起陀螺会有什么发现?这里面又有哪些科学道理?学生听到周末的作业是他们最喜欢的玩陀螺,都兴奋得跳了起来。
周一到校后,学生的作业交得特别快。有的画图表示,有的用文字描述,还有的图文并茂。看着一份份作业,就知道周末学生一定痴迷于做作业,他们的探究已超过了教材涉及的深度。看来,只要找准学生兴趣的结合点,再布置适当的课外探究性作业,他们的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等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奇思妙想,让创新不断涌现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因此,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
平时,我设计了自我设问法训练学生思维,引导他们在平时多提出问题,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利用空余时间对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设问。如观察的事物有什么不足之处需要改进,观察的事物有什么优点可供创新之用,观察的事物能否开发出新产品等。
课堂的引导为课外的自我训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每周都布置训练思维的作业———奇思妙想我最棒。它让学生看到自身的潜质、发展的能力,这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作业之一。如王宇同学帮妈妈缠毛线,时间一长感到很累,他就想制作一台小型的家庭用自动缠毛线机;石浩同学发现爸爸在清洗油烟机时要先拆再洗最后还要安装,费时费力,要是按钮一按就能自动清洗就好了。
三、发明创作,体验成功快乐
科学课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平台。有了前面创新思维的训练,学生不再满足仅仅做课本上要求的小制作,而是对小发明小创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是我积极倡导的另一项学生喜欢的课外作业。
学生一旦对这项作业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外他们就会时不时地“麻烦你”,需要你的知识、技术或是工具等多方面的帮助。此时的作业才真正是“我要做”。如宇航、杨飞等同学研制的小件衣物甩干机,先后经过了四次改进,历时三个多月。他们最初的作品甩水效果较好,但甩出的水四处飞溅,使用很不方便,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及时建议在甩筒外加一个大筒做成双层。改进后通过试验又发现动力小,稍大的衣服就转不起来。我又及时给以技术支持,做成用交流电作动力的第三代甩干机。再次试验,又发现衣服易缠绕在轴上。他们开始了再一次的改进,去除甩筒内的中轴,支点定在下面,衣物不会被缠绕,第四代甩干机大功告成了。当成功甩干衣物的瞬间,孩子们激动得欢呼雀跃,为自己的成功而自豪。
四、社会调查,了解关注问题
社会调查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活动,这一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社会中去,就关注的问题进行调查,然后形成调查报告,提出如何解决的看法或建议。社会调查“拆除”了教师的围墙,使学生所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有迁移运用的机会。
学生在做社会调查的过程中,会对调查的内容留有深刻的印象,会改变学生对某些事情的认识,也会改变学生某些长期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如学完《玻璃与塑料》一课后,布置学生调查生活中“白色垃圾”的产生与处理情况。学生们或单独行动或三五人一组或邀请父母一起调查。通过对大型超市、菜市场摊主、便民店、居民等对象近一个月的调查,孩子们发现由于人们乱扔乱放、随手丢弃、处理不及时不科学等原因,郊区垃圾堆放处都是未被处理的塑料袋。他们针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出一份份调查小报告。通过这次调查学生对白色污染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正在以自己的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加入到减少白色污染的行动中来。
让学生爱上这样的作业,不仅是形式上的呈现,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的改变,他们愿意去探究、去思考、去付出,他们不经意间走进了社会、走进了科学,他们的潜能、思维得到有效发展,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个性得以张扬。看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一定要充分运用智慧,创新作业形式,最大限度地释放学生的潜能。
(《山东教育》2013年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