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应学做“慢城”

发布日期 : 2013-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胶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韩佳良   刘云霞

 

和许多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不遗余力不同,江苏高淳县没有追风趋热,而是坚持年年植树,慢慢地,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环境旖旎迷人,一个“绿色生态之旅”品牌被高淳县做得风生水起,观赏者络绎于途。因此,高淳县被世界慢城组织授予“国际慢城”称号,并获“蜗牛”标志。1999年至今,世界已有135个“慢城”,高淳县为中国唯一。

对应这“慢城”,姑且就把招商引资过热的地方称为“快城”吧。沉吟之间,反观我们的教育,也并不乏“快城”与“慢城”!

一些教育管理者为了“多快好省”地出经验,就不顾自己的实际,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结果生出了许多问题。

教育经验引进得快,学得快,就会忽视两个最基本的东西。一是容易陷入程式化、模式化怪圈。不管哪一种教育经验,都是人家经过多年摸索提炼而成的,其间经过了大量的论证与课堂实践,经历了反复的修改与不断完善。它是一个思想建立的过程,而绝非是一纸文字所能传达清楚的。况且,有一些经验和做法,更侧重于技术层面,往往具有固化的模式和自己的基本操作流程,因此,不能拿过来就学。二是忽视地域差异。什么地长什么样的庄稼,什么样的地区适合什么样的教育。任何一种先进经验的产生、实施及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地域分布、学生成分、校长风格、教师特色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在鲁西南一所乡村中学成功了,若置于经济发达、信息丰富的沿海城市,照搬照抄就未必有好的效果。

高淳县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实际,靠山吃山,量力而行,没有盲目跟着去引进项目,不去办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抬高了“准入”门槛,似慢非慢,以慢胜快,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相比,自20019月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至今已经12年了,它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嬗变。整体谋划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模式,并进行富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办学者的共识。一时间,人们“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新理念,创造新做法,重组课程体系,改变教学方式,改革评价体系,等等,热情极为高涨。然而,教育改革常被置于尴尬的境地,出现了诸多不足,甚至是弯路。如,认为新课程就是教材的改变;把课堂变成了热闹的“活动课”“展示课”;忽视教师的必要讲授,取而代之所谓的“四人小组讨论”,等等。面对纷繁的课堂实验,开始有人反思,也有人质疑,甚至认为是新课改造成了学生的“学力下降”。回过头来想一想,其实,这与求“快”心切不无关系!

所以说,当我们还不能理解教育改革的真谛,不能正确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措施时,我们不妨放慢些速度,学学高淳县,也做一个“慢城”,认认真真地去去读一点书,做一些深入的调查研究,认认真真地做一些思考和尝试,想好了再做,做明白了再改。

 

(《山东教育》2013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