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教学激趣四招
发布日期 : 2013-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滕州市龙阳镇中心小学 周翠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期是儿童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计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以达到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目的。
一、故事喻理法
爱听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通过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可促进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
教材中的故事很丰富,除此之外,还可以讲述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使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更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例如,在学习《我们这个班》一课时,我先让一个转学新生把自己的体会讲给同学们听,然后进行角色转换,要求其他同学把自己放在故事提供的情境中,说说自己如果转学了遇到同样的问题会怎么做。这样,通过发生在班内的故事,让大家进行辨析,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而且有利于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尝试游戏法
游戏是小学生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学习,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自我触动、自我教育,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团结合作》一课时,我事先准备好四个剪去瓶口的可乐瓶,每个瓶中放入五到六个橡皮小球,球上系上细绳,请四个小组的同学上台比一比,看哪一个小组的同学首先取出小球。结果,有的小组相互配合,相继取了出小球。有的小组乱作一团,束手无策。比赛结束,我引导思考:“为什么有的小组能顺利地取出小球,而有的小组不能呢?原因在哪里?”学生各抒己见,争着发言。这样,通过一个有趣而又寓意深刻的游戏,使“团结合作,才能办好事情”这个道理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心里。
三、小组讨论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实施这种教学方式离不开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科学地划分小组,引导学生围绕某个问题,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使知识和能力在对话交流中不断生成和提高。例如,在学习“可爱的班集体”一课时,围绕同学们在班级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我设计了一系列讨论活动:1.在我们的集体中有哪些你觉得很好的现象?有哪些不好的现象?2.为什么我们的班集体中会有这些不好的现象?3.如果这些不好的现象持续下去,会给我们的班级带来什么影响?4.如何改正不良行为,使我们的班级越来越好。这一设计,是沿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做”这样的思路展开的。通过讨论,同学们激起了班级小主人的责任感,不但正确认识了生活学习中的不良行为,同时学会了如何改正这些不良行为的方法。
四、激情演讲法
思品课中的很多内容,非常感人,因此,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使学习内容与学生情感融为一体,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英勇不屈的好党员》《在烈士纪念碑前》《抗日英雄吉鸿昌》等课的教学时,可采用小型演讲会的形式,即课前让学生引用课文的典型事例,写成短小精悍的演讲稿,每节课用20分钟时间,学生上台激情演讲,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但准备认真,而且感情投入,控诉敌人的暴行时,或义愤填膺,或声泪俱下;颂扬革命先辈的气节和风范时,或肃然起敬,或激情高昂。这种演讲式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思想觉悟,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流互动的舞台;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有了师生互动中的浓厚兴趣,课堂才会充满生命的活力,也才会更加有效。
(《山东教育》2013年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