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 减负增效

发布日期 : 2013-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江苏省溧阳市溧城中心小学   李美琴

进入小学高年级,现行国标语文教材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长文。这些“长文”,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然而,语文课每周只有四课时,课文长,教学时间却不足。如何才能实现长文短教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整体把握,心有全局

崔峦老师指出:“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

“整体把握”首先是“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对长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感知,要注意文章的体式。写人记事的可从写了几件事或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说明文可从说明的几个方面来概括;童话故事,可以抓主要人物和故事的开头、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寓言故事,可以抓写了一个什么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来全面把握;议论文,可以抓论点;比较难的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教师要善于发现散文“形”的隐性规律,帮助学生感知。

整体把握还要揣摩文章的表达。文章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句、段、篇的结构和恰当的表达方法来显露的,所以把握、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和结构布局是必不可少的。“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教学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从中洞察作者的意图,把握作品的主旨,品味作者构思文章的匠心和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功力。因此,整体阅读离不开领悟作者怎样谋篇布局,研究文章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这些组成部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二、精选内容   大胆取舍

一篇长课文,内容丰富,信息量更大,教学时如果贪图面面俱到,必将造成面面不到,蜻蜓点水,毫无收获。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教学时依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尤为重要。高年段在低、中年段的基础上精选内容时要关注文章的选材、立意以及细节描写、场景描写等写作手法,要选择那些最能够突出文章特色的典型的表达形式。

1.发现秘妙处

“秘妙”就是有所隐藏,不让人知道。就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在那些看似普通的语言文字处,潜藏着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的独具匠心。这些语言的“秘妙处”,常常就在一些寻常的文字之中,它只等待阅读中的有心人来发现品味。《滴水穿石的启示》中列举了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的事例。三位人物的事例介绍结束后,分别用了不同的标点符号。李时珍的事例后用的是句号,爱迪生的事例后用的是感叹号,齐白石的事例后用的是省略号。学生们甚至是老师可能都不会注意。课堂上,引导学生关注思考揣摩,在孩子们交流的基础上顺势而导,补充拓展,如补充李时珍坚决学医的告父诗,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的艰辛过程,齐白石临终还画牡丹,填补文本艺术留白。说说其他事业有成的人的事迹等,方能丰厚文本,加深认识,领悟语言的奇妙魅力。

2.探寻规律处

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是“规范性”语言的集合体,具有典范性。虽然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内容思想,不同的语言风格,但透过每一篇文本中诸多的“不同”,我们又可以清晰地看到这其中的诸多“共同”,这些“共同”就是语言的规律性。而这些规律性的语言现象,应该是我们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阅读教学就是要透过这些文本语言,把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传递给学生,成为他们今后学习、工作、生活的一种语言自觉、语言感觉。如《爱之链》中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元素。教学时我以环境为线,导读已学本册课文《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最后的姿势》《船长》中的环境描写,体会其作用、规律,然后听述描写李开复赴微软辞职时的一段环境描写,依据规律,猜主人公的心境和事态发展。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爱之链》研读,把文中的环境描写和主人公的心绪、遭际、品质相连;最后进行文本环境续写,学以致用,得心应手。

3.留意陌生处

“陌生”就是生疏、不熟悉,就文本语言而言,即是指那些对学生来说,从未见过,从未听过,从未读过,充满着某种新鲜新奇感的语言文字。它们或是在语言呈现方式上很独特,是一种全新的语言排列组合,没见过;或是在诵读中语音韵律上很独特,抑扬顿挫合辙押韵,没听过;或是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很独特,炼字炼句段式精巧,没想到。在这些“陌生化”的语言现象处,引导着学生多驻足流连,含英咀华,积累言语素材,迁移言语范式。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9课《钱学森》一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这在小学课本中并不常见,就可抓住课后的练习题生发“课文第一小节写了什么内容?依据事情的发展顺序,这部分的内容可以放在第几小节的后面?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多视角多层次探究。

4.辨析“矛盾处”

有的文章中有作者故设看似矛盾,其实不然的精巧安排,读来让人感怀至深。抓住文本的矛盾处设计话题,让孩子们发现、找出、讨论,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课文的兴趣,吸引并引导学生通览全篇,直面作品,自主读书,合作探究,学得有劲,得益颇丰。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4课《少年王冕》一文中有多处“矛盾”:A.母亲很重视王冕的读书,却让他辍学放牛贴补家用。B.王冕说“在学堂闷得慌”,却还说“可以带几本书去读”。C.母亲送王冕到邻家放牛有吃有零花钱,母亲却在分别时还要含着眼泪。促发学生在读文时发现这些矛盾,继而深思它们,母爱在特殊时期的深沉、艰辛、无奈,儿子的善解人意、孝顺、勤奋等,都随着文字如甘泉汩汩流进学生的心智。

5.揣摩细节处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本中对主人公进行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小见大,以微显著,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而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细微的动作描写,尤其能生动形象地表现一个人物的心理。如苏教版国标本第十册第17课《爱如茉莉》就是如此,病房里那温馨美好的一幕,那父亲“执手而眠”、母亲“装睡不动,手脚麻木”的处处细节描写,细腻地表现父母间平淡却温馨深厚的亲情,把这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进行品读感悟不失为上策。

长文短教并非少教,更不是偷工减料,而是精教,其教学的精髓在于合理取舍,精选内容,精准地找到教的引爆点,虽星火却可以燎原,虽流星却能点亮整个夜空,能以一当十,四两拨千斤。

三、准确切入,洞照全篇

特级教师黄玉峰曾说:“课堂教学的成功,必须有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对所教文本的熟悉,二是找到破译文本的切入口。”选准了教学内容的“点”,只是遍野散落的胜景。要真正实现长文短教,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拎起全篇的教学骨架,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为学生找到一条最佳的旅行路径。如何来找到这个支点呢?

1.抓住题眼切入

长文虽长,题目是文本的眼睛,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艾滋病小斗士》教学中就可以紧紧抓住“小斗士”去展开,为什么称恩科西为小斗士?他是怎样进行斗争的?《最后的姿势》可抓住“姿势”展开: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姿势?为什么采用这种姿势?从中感悟到什么?

2.抓重点句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重点句,如:中心句、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老师们都喜欢抓住重点句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其实,中心句的作用远不止概括主要内容,有些中心句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感情。在课堂上以重点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就可化繁为简,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的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直达教学目标。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7课《黄果树瀑布》中的“黄果树瀑布,真是一部大自然的杰作”,苏教版国标版第九册第18课《莫高窟》中的“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苏教版国标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詹天佑》中的“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等等。我们完全可以抓住这些句子作为整体突破的切入口,引导学生兴致盎然地去读书,去发现,效果会很好。

3.抓关键词切入

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文心”。“文心”,顾名思义,是文章内容或精神命脉所在,是作者文思与情结所在,更是学生阅读的“咽喉”,抓得精确,抓得有效,不但教学事半功倍,还能让孩子轻松接受,乐于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因其篇幅较长、文字凝练、内涵深刻,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透过那一个个抽象的词汇感悟“柳树”的内在魅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领学生由这篇课文获得“用坚强和韧劲面对人生风雨”这样的人生启示?教学时可以从“神奇”切入,以“撑立”为抓手:“撑立”是什么意思呢?课文中的“撑立”是什么意思呢?从“撑立”你读到了什么呢?从哪里读到“撑立”的意思?将之处理为提领全文的命脉,在反复的朗读涵泳中升华“撑立”的认识,让“撑立”所渗透的精神内涵在反复的咏味语言的大环境中内化,直至浸润到孩子的精神深处,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这样的长文短教,学生有了足够的自主空间,读出了“宽”度、“厚”度、“深”度。

 

(《山东教育》2013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