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成”为音乐课堂增添活力

发布日期 : 2013-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明珠小学   王傲铌

 

课改十年,“生成”二字已经被我们这些在课改浪潮中前进的老师所熟悉,它被誉为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所谓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就是指在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合作、对话、碰撞,而即时产生的超出教师预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它是会随着课堂中的环境营造、主体定位、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的,教师的不同处理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价值,使课堂呈现出不同层次的活力与智慧。正如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所说:“教师只要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有生成性的特征。”

随着音乐学科新版课标的正式颁布,“重视教学过程的生成意义”又被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那么,作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敏锐地捕捉、筛选、把握课堂生成的有教学价值的问题,突破预设教案的束缚,引导学生讨论、探索,巧妙地激活、运用这些生成资源尤显重要。它会使学生的智慧尽情展现,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动,使生成真正成为有意义的教学资源,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根据实际,弹性预设

在教学中,进行充分的预设,是教师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保障。如在教学《理发师》一课时,教师在预设教案时,就应充分考虑到当今孩子对身边事物的认知广度,通过对理发师各类手法的弹性预设,以期达到课堂生成。在课堂中学生能够演绎出会剪发的、会洗发的、会吹风的、会烫发的、会调色的,甚至会用机器加热的;动作快的、慢的、轻的、重的;性别男的、女的;身材高的、矮的;年龄老的、小的等等不同的理发师形象。通过学生姿态各异的形体表演,逼真动感的声响模拟,情绪饱满的歌声表达把歌曲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也被这动态生成的课堂调动得兴趣盎然、意犹未尽,大大激发了对音乐课的学习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激发生成

例如,在教授《银杯》一课时,我引用了学生们都熟悉的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演唱的《天堂》作为导入,歌曲所营造出的蒙古草原的辽阔感、蒙古族人民对家乡的挚爱之情把学生带入到了良好的课堂情境之中,由此情境引发出师生互动,对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民族特点、音乐风格进行回顾与认知,再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用歌声、用舞姿、用乐器模仿等形式体会豪爽奔放、热情好客、能歌善舞的蒙古族人民会以什么情绪、什么方式来演唱这类祝酒歌,进而达到最佳的演唱表现。课堂气氛自然而活跃,充满了互动与生成,学生对蒙古族音乐和歌曲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敏锐反馈,精彩生成

例如,我在教授四年级新授课《摇篮曲》时,备课我就做足了功课,气氛依据摇篮曲特点定位为温情而甜蜜。教学环节从观看一幅妈妈的大手捧着小脚丫的图画开始,进而到本班学生从小到大和妈妈的合影照片导入,再到为油画《妈妈的摇篮》选合适配乐,进而感受节拍、深情范唱、模拟摇篮动作等层层递进听赏歌曲,再到“呜”音模唱旋律、有情感地演唱歌曲,学生们都被这种浓浓的深情所融化,动作与演唱都轻轻缓缓,极度符合摇篮曲的特点。我正陶醉地看着大家的表现,一个“不和谐”音符突然跃入眼帘——一个小男孩竟打起了瞌睡,小小的不快立刻升上了心头,我正想用提问的方式提示他注意。转念间灵机一动,摇篮曲不就是哄宝宝入睡的么?学生的状态情有可原啊!何不有效利用这个“不和谐”状况,既提醒这个学生,又让所有同学加深感受呢?于是,我引导说:“大家唱出了摇篮曲的特点和感觉,看!我们班的××同学在大家美妙的歌声中已进入状态了,我们一起改编一下这首摇篮曲,试试能让他精神起来的摇篮曲是什么样子好吗?”大家兴奋异常,齐声答道:“好。”接着我找出一段平时常用的RAP伴奏音乐播放起来。同学们听着动感十足的音乐,有的拍起了手掌,有的打起了响指,有的跳起了霹雳,我顺势用新潮的说唱方法提示了第一句歌词:“晚风啊婆婆,静呀静悄悄!”同学们立刻就边舞边说起来,一段RAP版摇篮曲诞生了!瞌睡的男生也精神亢奋地投入了进来。然后我走近他问道:“这样的摇篮曲有意思吗?它还能让你入睡吗?”“不能了。”那位学生不好意思地答道。“那摇篮曲我们该怎么唱才能让宝宝入睡呢?让我们再用这样的感觉来演唱一遍歌曲吧!”经过对比,孩子们的演唱更加轻柔、舒缓了。

课堂是动态的,教师要有创造精神,既要把握好预定教学目标,又要善于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学会随机应变、转弊为利,从而让我们的课堂因此不断走向圆满,让我们的学生因此实现生命的发展。只有这样,课堂才会成为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让我们的音乐课堂因“生成”而散发出无限活力吧!

 

(《山东教育》2013年6月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