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无趣的科学问题有趣化

发布日期 : 2013-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王兴军

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王兴军

 

在小学各科课程中,科学课程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科,因为科学课上不仅可以接触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动手机会多,参与程度较高,学习富有挑战性。但事实上,我们在科学课堂上,总会发现部分学生兴趣不够高,思维活动往往处于低级水平上,一副漠然置之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经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因为学生对探究的内容不感兴趣,所以消极应付,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因势利导,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将无趣的科学问题有趣化,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一、找准联结点,将枯燥问题生动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兴趣,教学效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小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神往于宇宙的苍茫浩渺,梦想飞行于太空,寻觅其中的奥秘;他们喜欢探究恐龙是如何灭亡的,古今中外各种猜测仍不能表达他们的心声。

小学科学教材中绝大多数的内容学生是感兴趣的,譬如:观察动物、植物,养蚕、研究蚕的生命周期,探究沉浮的秘密等等。在教学设计时,此类课型可以直接把科学问题或观察要求抛出,学生会很乐意去观察和探究,参与的热情较高。

对于那些学生原来不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进行巧妙的设计,将枯燥的科学问题融入生动的学习环境,刺激学生的感官,将科学问题与学生的兴趣点相联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笔者在执教《岩石的风化》一课时,进行了这样的设计:

师:同学们有没有玩过“找不同”的游戏?

生:玩过。

师:(出示两幅泰山风景图)很多年前,一位名人在泰山上有一张留影,老师去年登泰山时,模仿名人的姿态在同一个地点也拍了一幅照片。请同学们看一看,这两幅照片有哪些不同?并说出为什么会这样?

1:照片上的人物不同,一个是真名人,一个是假名人。

(全体开心一笑)

2:我发现周围的植物发生了变化,这是因为时间的推移,植物长高变粗了。

师:再仔细找找,还能发现什么?

3:我发现老师旁边的岩石变化了。

师:是吗?我看看,还真是变了,岩石也会发生变化,你猜这是为什么呢?

岩石是冷冰冰的,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相去甚远,毫无趣味可言,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地提出“岩石会改变模样吗?这是为什么?”等这样的问题,学生一定会觉得索然无味,自然也会以敷衍的状态对待学习。笔者在此营造了一个巧妙的学习环境,“找不同”的游戏学生自小就玩,而且人人自恃高人一筹,快人一步,再加上笔者引用自己的生活照,学生倍感亲切,因此,在游戏中全班学生都非常投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地找出了岩石的不同,并进行了假设,提出问题和猜想假设两个重要的探究过程在师生愉快的活动中轻松完成,有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学生情绪高涨、兴趣盎然。这节课在师生愉快的合作中完美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妙用“任务驱动”,让探究过程目标化

科学家选择科学课题研究,也不尽全出于兴趣爱好,引用一位导师对研究生进行科研选题的教导:“光有满腔的热情和饱满的研究兴趣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研究有其固有的理论方法和规律性。有些同学由着自己的兴趣去做研究,盲目追热点,结果浪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后,却发现做了一堆无用功。”科学家有时对所选课题并不感兴趣,但他可能会考虑这个课题如果攻克,会给国家的科技发展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会给自己在学术上带来大的飞跃等等现实问题,责任感和使命感会驱使他们完成科研任务。

大到科学家,小到普通大众,其理相通,我们很多时候做一些事,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但因为完成了这件事,会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而不去完成,会有负面的影响,于是,虽心不甘,却不得不做而且要很好地完成。

科学课不妨借鉴一下,一些科学问题学生虽不感兴趣,不愿深入探究,但因有利益的驱动,会促使他主动并且积极地完成,也不失是一种好的策略。

如执教《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考虑到女同学对电路知识可能不感兴趣,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大意是班级要举行“集体庆贺某同学生日”活动,其中需要制作一些生日彩灯,一共需要十盏,灯罩由美术老师帮助设计,灯芯用小电珠代替,由同学们自己组装,全班共十六个组,教师给每组分发同样的材料,组装得最快的十个组将获得生日彩灯的组装权。接下来的情景可想而知,同学们人人积极参与,当发现小电珠点不亮时,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出谋划策。有些组实在解决不了时,还选派代表进行“公关”,邀请教师进行支援,场面异常火爆,原来一节枯燥的科学课俨然成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大竞赛”。最后,每个组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教师“破例”同意所有的“灯芯”全部被录用,十盏彩灯增加为十六盏,全班同学都享受了成功的快乐。

三、发挥小组合作,使活动开展团队化

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个人已经不能胜任一项科技研究攻关的重任,越来越需要团队的合作,团队的成功离不开个体的努力,因此,团队组织对个体有着一定的约束力。如果个体不能完成本职任务,对团队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团队会在制度上甚至道义上给个体形成压力,通俗地讲,在一个团队,个体有时是不得不去完成某件事。

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团队协作的模式应用到科学课中来。科学课一般都是分组活动的,一个活动小组就是一个团队,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能力等因素将学生合理地进行分组,在探究活动的开展上,是大有裨益的。

一个理想的探究活动小组应是男、女生搭配,这样能保证不同的科学问题都有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同时既能发挥男生思维发散、点子多的特点,又能发挥女生头脑冷静、细致入微的优点,避免因为男生过多造成方法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做成的现象,女生过多造成方法单一但不能灵活创新的问题。另外,每组当中均要安排至少一个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同学,在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这些同学能及时提醒或者管理其他组员认真完成探究任务,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科学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也要多采取小组之间竞争的方法,通过竞赛让学习小组产生学习需求或压力,由此促进学习小组合作更加紧密、高效,当某个别同学不愿学习时,组内其他同学会“逼迫”他学习,久之,外因会促动内因,所以同学都会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

总之,小学科学学习中,不利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不可克服的,只要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化不利为有利,一定能解决这些困难,将科学课上成同学们最喜爱的课程,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提升科学素养,为他们的将来发展打好基础。

 

(《山东教育》2013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