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课堂 绿色美术

发布日期 : 2013-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虎啸中心小学   茅  丽

 

在我们日常的美术课堂上,学生为了完成某一件美术作品,往往在课前需要准备大量的美术材料,如彩纸、双面胶、水彩笔、剪刀……一件手工作品的完成,往往要消耗很多材料。不难发现,在学生圆满地完成自己的大作后,我们教室的垃圾筒也被堆满了。很多时候,我们只会看到学生手中的作品有多成功,或觉得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学会了许多知识,培养了他们多方面的能力,却往往会忽略自己无意间已走入美术教育的误区。什么是美?什么样的美术课堂是美的?我们都知道,美术课堂教学是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表面上看,我们的美术课都很美,一幅幅唯美的绘画作品,一件件精美的手工作品都从我们的美术课堂中横空出世。但很少有人关注这些作品的产生,是在浪费了多少可贵资源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从环保的角度来看,它们一点都不美,甚至于相当丑陋。另外,在美术课程中,基本每学期都有一节废物利用的课程,目的和出发点都很明确是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但往往学生带来的不是什么废旧物品,而是崭新的彩纸,有的甚至因为上课要用到瓶子而特意去买饮料。课程目的原本是想让学生节约,却造成了很多浪费。

因而,作为美术教师,我认为不应该以一堂美术课能创作出多少成功的美术作品为目的,而应以注重学生的环保、节约意识为出发点,在指导学生创作美术作品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但平时我们在课堂上开展的环保教育活动,都只是根据教师自身教学的需要简短地进行片面的教育。我们教给学生环保方面的知识也比较零碎,没有系统的目标与目的。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生硬地口头上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原有水平出发。因而学生对环保知识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高,导致教学效果很一般。基于以上问题,我结合美术课的学科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

一、不废不弃,一言一行渗透环保意识

美术课不仅是美的课堂,更该是绿色环保的课堂。我们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现状,加深学生对绿色环保重要性的认识,让每个孩子都自觉地去做对环保有效的事情。让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小培养节约意识,将保护环境、美化家园的想法真正落实到行动上。

1.引导班级垃圾分类化

针对教室内每天产生的大量废旧垃圾,我们可以采用垃圾分类的方法,将其分成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再利用两种。我们的美术课结束前都有一个收拾整理的环节,这是让学生节约资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好时机。我们应该在收拾整理的这个环节中把握时机,随时纠正孩子们的浪费行为,让学生将不能用的物品放到垃圾筒里,有些还可以利用的边角材料、废纸放到自备的材料袋里,下次需要时可以再用。另外,对于那些自己实在不想要,但可以再利用的材料可以放在教室的公共“百宝箱”中。这样,以后美术课上所需的制作材料随时都可以在“百宝箱”里面找到。因为,也许现在认为没有用的材料以后可能会用得到,自己用不着的别人可能有用。

2.寻找生活里的可用之材

日常生活中的浪费现象随处可见,但很少有人会去留意那些被我们遗弃的,对我们而言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东西。我们经常用鄙视或嘲笑的眼神来看待那些拾荒者,觉得他们的行为很卑微,总觉得一个连垃圾都会捡的人应该不是什么值得崇拜或仰视的人。其实,从另一种角度来看,他们其实比我们更早地懂得所谓的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藏的道理。当然,我们不是要学生每天跑垃圾堆里捡垃圾,而只需他们将自己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如酒瓶、一次性杯子、各种包装盒等合理收集,不随意丢弃。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城市垃圾的堆放,而且这些包装材料也可以用来作为我们美术课的手工制作材料。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所以,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学生环保习惯的养成,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一点。学生在学校,老师再三提醒该怎样养成环保习惯,但回到家中,家长却又有另一个声音与做法。所以习惯很难养成,许多学生的环保行为也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我想如果能让孩子从生活的点滴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个瓶子开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的行动中,逐步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定能培养学生节约资源,减少浪费的习惯。

二、废物利用,一事一物皆成教学素材

有句古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说明对于同一事物,在某处已被认为是废物,但移到另外一个地方可能就变成了人们所需的宝物。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收集到各种各样的“废物”后,怎么用是关键。用得好它们就有价值,用得不好它们还是废物。因而,在找到这些可再利用的材料之后,给它们寻找一个合适的安身之所是关键。

教室里的“百宝箱”为那些忘带材料的同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也让那些原本已被丢弃的物品重新有了利用的价值,更让学生懂得了废物也有用的道理。比如生活中棒冰中的小木棒,本该在吃完棒冰之后便失去其价值了,但在我和学生们的巧妙设计和创作下,一个个变成了个性小书签、手机小挂件。记得有一个学生收集了很多,用线串联后做成了古时候那种竹简的样子,还将自己喜欢的古诗写在上面,颇有创意。后来,许多学生效仿她的创意,做了许多创意竹简,将《三字经》《弟子规》等抄写在上面。学生们念着自己做的小竹简上的古诗词,都忘却了背诵的枯燥与乏味。为此,当时在班中还盛行起了一股复古之风。又如一次性筷子,在学生们的小手中,经过精心的设计,瞬间变成了小木屋、飞机模型、创意笔筒等;蛋壳变成了不倒翁、拼贴画等。这些原本被人们丢弃的物品,在我们的美术课堂上,经过学生们的巧妙创意,又让它们有了新的价值。

三、变废为宝,一举一动激发学生创作

废物利用容易,随便拿一件原本丢弃或已失去原有利用价值的物品,换到其他地方临时用一用,那都算废物利用。比如一张用过的纸,本来想扔了,可临时找不到草稿纸时,正好将它拿来一用,这样也可以说是废物利用。但变废为宝不同,这所谓的宝不应是一时或临时有用,用过一两次后就马上失去了价值,又重新回归到“废物”的行列之中。它应是在原本的“废物”的基础上,经过一番精心的艺术加工,使之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的物品,它的价值应是长久的。因而要让学生做到变废为宝,就应让他们学会一定的创作技巧和方法,让他们具备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学生变废为宝的能力培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1.佳作欣赏

多关注、收集国内外各类变废为宝的奇思妙想,学习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方法,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可让学生猜猜这些作品是用哪些材料制作而成的,想想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材料做出哪些创意作品。比如中央台热播的少儿节目《艺术创想》就是一个很不错的学习平台,让学生立足于大师们的创作灵感之上,进行学习与再创造。

2.教师示范

再好的作品,再好的创意,如只能出现在电视或投影仪上,都不免会让人产生距离感。同样,我们如果只将优秀的作品以视频或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创作出这样的作品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他们会认为那些作品只有艺术家或大师级的人物才能创作出来,自己只有观望的份儿。因而,如果老师能亲自示范,将生活中常见的废弃物,经过现场加工,变成一件精美的装饰品的话,就能给予学生“这其实很简单,我也能做到,我也想试试”的心理暗示,也会让学生对创作产生极大的兴趣。一次在课堂上,我将原本连收废品的人都不要的废酒瓶变身成美丽的沙瓶后,许多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他们看来,经我这么一示范,都觉得制作过程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复杂,觉得艺术创作也不是什么难事,自己也可以成为一名创意达人了。有时我们也可以将各种废旧物品制成工艺品摆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它们在重组、改造、装饰、美化后的华丽变身,便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创作思维与创作兴趣。因而,我在平时经常收集废旧材料制作教具,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懂得发现和利用,废物也能变成宝。

3.集思广益

在平时教学中,我常以班为单位,开展主题式变废为宝探究活动。比如三年级一班的同学探究瓶子的再利用,二班探究各种包装盒的再利用,三班探究废作业纸的用途……在每个班中,我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提出各自不同的创新方案,并在班中展开评选活动,从中评选出较好的创意方案,而后全班推广,并进行全班集体创作。如有好的创意还可以全校推广,也可设立校本课程。

我现在所任教的是三年级,别看三年级的学生小,其实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他们在以往的美术课中,已经积累了不少小工艺品制作的知识与技巧。另外,学生探寻各种创新方法的时候,因为所用的物品都是平时被人们视为无用武之地的废物,所以学生在尝试创作的时候不用担心会弄坏。他们可以大胆、随意地发挥自己的想法,不受各种限制。他们通过切割、雕刻、剪制、造型、粘贴等方法,创作了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可谓废物不废,不废不弃,废物利用,变废为宝。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创造了很好的平台。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今天我们在孩子们心中播种了绿色、文明、节约的种子,明天整个人类社会就会收获希望。现在我们的地球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危机,环保教育已成为全球性的课题。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不仅可行而且很重要。作为美术教师,应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教育学生,督促学生做一个环保小公民,让环保成为一种习惯,让美术课沐浴在和谐的绿色之中。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