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思想品德课的“导行”
发布日期 : 2013-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肥城市桃园镇中心小学 刘吉建
小学思品课教学的特点是:“明理、激情、导行”三者的统一。而如今的小学生因见多识广,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故事,往往就能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教师可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明确道德行为的规范。但学生明理并不一定就能落实在行动上,因此“导行”更为重要,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一、以身作则,潜移默化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试想一个整天说脏话、行为不检点的教师能培养出文质彬彬、文明礼貌的学生来吗?当然不能。因此,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严谨务实的作风、高雅的谈吐等良好的道德形象,对学生的影响会远远超过老师所传授知识和阐述道理的分量。因此,在平常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十分注意言传身教,用现代教师的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来规范磨砺自己的品格,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活动讨论,总结提高
在活动和生活中判断是非,比简单地回答对与错,更能撞击学生的心灵。因此,采用活动讨论的形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织学生参加与课文相关的活动。比如,我教学《做一个文明的小观众和小顾客》一课,在学生阅读课文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看影像和购买学习用品的活动。看影像可让学生全体参加;购买学习用品则让一部分学生参加,另一部分学生观看,判断道德行为。学生在亲身参加活动后体会到课文中提出的道德行为,判断自身行为的正误,然后进行总结,提出今后的行为目标。教师还让学生结合实际,对日常生活中其他相关内容进行评议,如让学生说说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小游客等,以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这样做,学生不但印象深刻,而且教育面明显扩大。
三、结对搭组,榜样示范
思品课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幼稚、天真而且模仿能力极强的儿童。他们还处在兴趣、爱好和习惯形成的最初阶段,需要以模仿为阶梯,仿照榜样做出类似的行动,并逐渐从自发性的模仿发展到自觉性的模仿。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坚持讲榜样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走榜样的道路。另一方面,还要有意识地树立班级典型榜样,给学生以真实生动的教育。同时,根据班里的实际变化,有目的、有侧重、按阶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并且以行为规范为标准,将全班学生分为几部分,不定数结对搭组。这既能加强集体的团结和相互影响,也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四、行为导练,针对强化
学生个体识别能力存在差异性,品德形成也就存在个体差异。因此,我们要经常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观察他们的言谈举止,了解其个性形成的原因,并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教学中针对性就增强了。如在教《不比吃穿》一文时,我根据学生对待吃穿的不同态度,分为若干类型,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指导强化,有针对性地转化行为,使学生乐于接受,从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运用插图,行为辨析
在教学中,把道德观念融于画面中,运用插图,使学生进入情境,启动行为辨析,从中领悟到观点。如教《谁勇敢》一课,通过松松和勇勇对捅马蜂窝的态度作对比,说明什么是勇敢。在讲故事、读课文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看图,启发学生辨析:1.松松敢捅马蜂窝是勇敢吗?2.勇勇不敢捅马蜂窝是胆小鬼吗?3.在刚刚面临的被刺的情况下,松松和勇勇各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做的?这样使静止的画面活动起来了,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把画面的内容扩充延伸。通过行为辨析,学生从现象认识过渡到本质认识,初步懂得,为他人安全不怕危险和困难的行为才是勇敢的。
六、扩大空间,形成网络
要让思品课的“导行”落到实处,促使学生养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光靠学校的思品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德育网络,齐心协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为此,我拓宽思品内容,积极地吸取现实素材,甚至一些反面实例,利用思品课对社会现象进行辨析,让学生逐步接触社会,用发展的眼光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形成正确的是非观,成为生活的人、社会的人。我认为,只有扩大教育空间,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思品课的德育功能才能更好地发挥,对学生的教育才会取得最大的实效。
(《山东教育》2013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