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策略

发布日期 : 2013-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临沂市第八实验小学   吕金芳

 

小学科学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这几年中,我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和学生一样经历着探究的路。我认为科学课堂应提倡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中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教师走,也不再是教师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一个劲儿地按预定的教案往下教;而是关注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设计和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只有动态生成式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一、抓住时机,以“巧”促生成

我认为:动态生成式的课堂,不能只强调学生主体性,而忽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把握好课堂组织权,进行有效的生成。具体地说就是要在教学活动进行的过程中,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并与备课预料情况进行比较。如果出现预料之中的情况则按预先设计的对策教学;如果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则与教学目标(不仅指认知目标)比较,看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组织后续的教学活动。

例如,我在《磁铁的磁性》一课的教学中,当学生探究出一块磁铁有两个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这种性质后,准备下一个环节拓展的教学。而这时有一位同学却不小心把一块条形磁铁摔成了两段。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转移到这块摔断的磁铁上,都在等着我如何批评这位同学。我及时抓住了这一机会,没有去批评这位不小心的同学,而是反问其他学生一句:这块摔断的磁铁还有两极吗?如何去研究呢?学生探究的欲望又一次被激起。这样一来,把预先设计的对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放弃了,反而收到了更好的效果。这种机会当然不是每节课上都有,但是有了这样的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不要简单地去批评这位同学,而应该感谢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

二、因势利导,以“趣”促生成

好奇和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可利用他们的这种天性,引导他们在玩中探究。例如,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了解了蜗牛的有关知识,激发了他们对蜗牛的兴趣。大家纷纷养蜗牛,玩蜗牛,很多同学还将蜗牛带到教室里来玩。因为玩兴正浓,连上课铃响了都没在意,还在有说有笑。针对这种情况,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让他们继续玩。不过我因势利导,适时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同学们都觉得蜗牛很有趣,很好玩,大家可以继续玩。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就是一定要把你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的情况记录下来。每一个小组先选定一个问题来研究,比如,蜗牛能在什么地方爬呢?蜗牛是怎么爬的?蜗牛能爬到什么上面去呢?什么样的蜗牛爬得最快?……

于是,大家由原来的无目的的玩,转移到了带有探究任务的玩。一会儿有人拿白纸,一会儿有人拿一次性杯子,一会儿又有人要铁丝等器材。还有人跑到我身边,反映他们遇到的各种问题:“老师,你来看我们的蜗牛好厉害啊,居然爬到了一次性杯子的上面呢!”“老师,蜗牛还会走钢丝呢!”“它还能爬到铅笔上。”“它还能爬到我的手臂上,感觉有点痒痒的,黏糊糊的。”在它爬过的地方留下了亮亮的黏液,我知道当蜗牛找不到家的时候就会沿着这条路回家的……

学生们真是了不起。他们发现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有些知识其实连教师也是不太熟悉的。就这样,他们在兴致勃勃的“玩”中,通过自我观察、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得到了许多听老师讲无法获得的东西,也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三、巧置疑障,以“疑”促生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提供给学生一些让学生可能成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能或多或少地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能激发起学生尝试的动机和参与的热情,从而生成探究性问题。如在执教四年级上册《液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设计了“七彩喷泉”的实验,用七个很小的瓶子装满七种有颜色的水,密封后插入极小的管子,水与管子的口平。把瓶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配上音乐,让学生观察水喷出的景象,引来学生一片惊呼,马上生成了探究性问题:这个魔术的原理是什么?待同学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马上引出课题并板书。

四、架设阶梯,以“旧”引生成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以旧知识为基础的。新知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引申和发展起来的,要么是在旧知的基础上增加新的内容,或由旧知重新组织或转化而成的,所以旧知是学习新知最直接最常用的认知停靠点。教师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适当的目标设置唤起对象的多种需要。当学生受旧知识影响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就生成了新的问题。这样,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生成自身独特的体验。如在执教《电路出故障了》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各个小组进行比赛,把桌面上的零件接成一条流通的电路,让灯泡亮起来,看谁接得又快又好。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有些小组很快就连接好了,但灯泡就是不亮,他们都很焦急,重新再来还是不行。灯泡怎么不亮了?什么原因呢?这些问题马上被提了出来。于是我顺势而下,马上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和猜想,从而引入本课重要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制作电路检测器。

五、联系生活,以“用”引生成

教学过程如果不设身处地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只是照本宣科,教师讲讲,学生听听,就会使课程目标落空。教学过程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是落实课程目标的充分条件。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要求教师在平时认真观察学生,深入学生生活,体验学生生活。在准备每一课时,教师要认真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和教材中联系学生生活和经验的因素,并对照当地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研究哪些是符合本地实际和学生情况的,哪些是不符合的,思考教学活动如何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并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了解空气》的时候,通过创设生活中用漏斗倒酱油倒不进去的情境,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用漏斗倒某种液体时,一下子倒不进去是生活中常有的现象,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学生并没有认真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

生成式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使教师适应这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如何加强自身修养,也是在今后的课堂教学实践和教师进修中应该考虑的问题。

 

(《山东教育》2013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