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性:新课程下小学英语学习的实践化改造
发布日期 : 2013-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小辛庄小学 张 薏
亲历英语知识的形成过程,是我国新一轮英语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学理念。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英语实践活动,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地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是使学生尽快学好英语的必由之路。
一、创设校园活动环境,主动实践语言
组织的活动可以有英语剧场、英语角、英语升旗典礼、英语社团(朗诵、演唱、笔会、课本剧等)、英语各项比赛活动等……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使用语言,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满足他们参与、创造的愿望,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质量,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
例如:校园外交大使
实践地点:校园
实践学生:四年级
实践内容:通过情境主题设置(如陪同家长、来宾参观校园)导入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交际式或陈述己见式的听说活动,要求能用英语简单介绍学校的设施、校园环境等基本情况,实践语言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具体策略:
第一阶段:选择主题、收集信息
将介绍学校的内容分成若干版块,每个版块为一个主题(如欢迎接待来宾、介绍教学楼及专用教室、介绍操场体育馆、介绍校园景观、陈述学校基本情况等)。学生自行选择主题,然后根据所选内容组合成若干小组(5-6人为一组),讨论、制定实践方案与具体内容,递交教师修改审核。
第二阶段:热身、实际展示
对学生进行礼仪培训,预设实践场景,让学生进行热身练习;然后部署一个小组进行实际演练,5-6个同学分工合作,分别承担介绍学校的相关内容,根据学校实际工作安排,引领来宾、家长等参观整个校园,整个过程以陈述式的讲解为主;最后,学生自我反思实践过程,分析原因,在教师的指导下改进实践计划与内容。
二、探索校内外结合途径,践行语言实践
实践化的英语教学改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各个方面努力开发英语实践环境,促使学生在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提高交际能力和语言素质。活动的设计要适合“新课程标准”不同等级水平层次的特点,以学生体验性的综合技能活动为主要活动,并加上主题拓展部分的活动。低段的校外活动,宜用直观模式导入不同层次的主题听说活动;高段的校外活动,宜用情境主题设置导入创造性思维发挥的交际式或陈述己见式的听说活动。
例如:英语文化志愿者
实践地点:社区幼儿园
实践学生:五年级
实践内容:教学实践以月为单位,每次授课时间20分钟。如:九月份:问候;十月份:身体;十一月:颜色;十二月:数字。
具体策略:
第一阶段:确定教学主题,组合“志愿者教师梯队”
根据幼儿园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学生作为英语文化传播的志愿者确定几项教学主题,如数字、颜色等,自由组合成志愿者“教师”团队(6个学生为一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完成教学内容的编排、教学步骤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及教学媒体的制作。
第二阶段:体验志愿者教师角色
与幼儿园协商后,每月安排一组学生志愿者入园进行教学,整个班在一个学年内完成实践活动。每组志愿者分工完成部分授课内容,6个志愿者中轮流负责授课,其他负责协作教学。
第三阶段:反思评价
授课结束,发放教学实践评价表,接受幼儿园孩子、家长及老师的评价,同时进行组内反思。最后根据评价反馈和教师观摩,综合评定小老师的表现,并提出建议。
关注生活、关注人性,把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语言学习的科学之路。因此,通过英语课外应用让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语言实践机会,强化英语学习的“亲历性”,将必然成为小学英语学习的最有效的途径。
(《山东教育》2012年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