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发布日期 : 2012-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禹城市实验小学   高兴利

 

在语文教研活动中,评课教师对同一节课的评价不同,即使对同一个教学细节,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事物本来就是一分为二的。我们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观点。评课也是这样,最好站在不同角度,辩证分析,给出较合理的评价。

辩证地看待教师的讲解时间。有的学校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规定教师课堂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几分钟,把这变成了一种硬性的规定。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时,把讲授时间的多少也作为评价标准之一。基于此,多数语文教师不敢多讲,许多该详细讲的内容,也不敢展开,大大限制了教师的思维,造成了讲课中的“夹生饭”,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独占课堂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经被无情地扔进了语文教学的垃圾堆,但这种人为划定教师讲授时间的教学方式,也同样没有使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并不存在一种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教师的讲授时间,完全是教师上课的自由,完全应该由教师根据课堂情况自主掌控。就像处在现场的交警完全有权利指挥疏导交通,而不必再去请示领导或先去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教师讲授的时间多少,取决于学科特点、具体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等。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语文离不开教师对教材文本的精细解读,许多优秀的篇章段落也离不开教师精彩的讲解和点评。具体的教学内容,也是影响讲授时间多少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的内容难度较大,靠学生自主学习很难理解,教师讲解的时间就应长一些,讲得详尽一些。有的内容不讲,不足以明其意,不足以悟其理,不足以感其情。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都有其自身的个性特点。有的善于讲解,有的长于引导启发;有的钟情于情境教学,有的以指导诵读见长。不能为了迎合某种规定而放弃自己的教学个性,否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当然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全能够掌握,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那么教师大可不必“事必躬亲”地讲,只需合理点拨引导即可。

辩证地看待教师的范读。每次学新课之前,有的教师乐于为学生范读一下课文。这一点也受到了有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范读减少学生理解参悟的机会,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种说法,未免有些牵强。毕竟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阅读起着引导和启发作用。如果教师不读课文,或者说教师在课堂上不为学生做出读课文的表率,不知学生会怎么认为。许多学生正是折服于教师感情丰富的朗读,正是因喜欢教师的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而喜欢上语文教师,进而喜欢上语文课的,怎么能说教师的范读不应该呢?

辩证地看待作文课上的习作交流。近来,有的人向小学作文课上的师生习作交流“开炮”。他们认为,习作是学生自主创作的过程,对同一个题目,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能够写出不同风格的作文。但是如果教师给学生读范文,或由学生介绍自己对习作的理解,容易使学生陷入一个固定的思维圈子里,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因受别人的影响而千篇一律,毫无个性可言。这种说法不无道理。但一概否定习作课上的课堂交流,就有失妥当了。且不说交流能够加深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单就能使学生互相启发,开阔思路,增强写好习作的自信这一点来说,就很有好处。如果像那些人说的,不要交流,那么,那些名家的作文指导和学生作文选之类的书籍,也可以从书架上消失了。据调查,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得益于课上或课下的交流。习作之前的交流,更是让不少学生学会了习作,爱上了习作课。习作交流有它自身的不足,但我们不能就此因噎废食,全盘否定它。

辩证地看待对学生的课堂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也应通过辩证分析,给出全面合理的评价。切忌一味地表扬或一股脑儿地批评。只有批评,学生容易失去自信,产生怨恨情绪;只有表扬,容易使学生滋生骄傲情绪,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当然,表扬和批评都要讲究艺术。表扬不要太过频繁,不要拔高,要说出表扬的根据;批评要实事求是,语言要委婉,不要挖苦、嘲笑,同时要多鼓励,这样学生易于接受。评价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运用不好,容易给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辩证地看待教学课件的作用。课件是电化教学的必要的辅助手段之一,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即使是再精美的课件,也仅仅是授课教师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已。它任何时候也不可能完全代替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教师创造性教学思想才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既然教学课件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那么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而现实是,一些中小学校把使用课件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一些教师便直接从网上下载了别人的课件,改一下名字,就搬上了课堂。有些教师授课中抛弃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照“课件”宣科,完全成了一个课件放映员和解说员。课件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如此,用课件不如不用。

是否要使用课件,要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而定。课文中涉及的课外资料,尤其是一些教材上没有的而又十分必要的图片影像等,用课件展示出来,会更加形象,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教材上有的生字、新词和课文段落则不必都用课件展示,应尽量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

笔者曾听过一位仁兄的语文公开课。他讲的是《圆明园的毁灭》,使用了过多的图片资料,甚至还插入了金銮殿上君臣议事的视频,占用了太多时间。教师对重点问题没有讲透,学生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并深入探究。花里胡哨的课件确实给听课的老师和学生带来很大的乐趣,甚至说是很强的视觉效果,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但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对侵略者的愤恨之情,没有被激发出来。下课了,执教老师可以长长地松口气,听课领导也满意地点点头,连声说:“不错,不错,是一堂标准的公开课。”课后,我问一个女生这节课她学到了什么,她却说:“学到什么倒说不出来,只是感觉老师放的画面挺精彩的,很好玩。”

当我私下问到这位讲课的老师,感觉这堂课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时,他苦笑了一下说:“谁知道呀!这是好几个老师共同制成的课件。课件放什么,我就跟着讲什么呗!”听了,我有些哭笑不得,这不是一堂糊涂课吗?教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迷失了真正的自己。

像这位仁兄完全成了课件的奴隶,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没有了自己的创造性活动。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独立思想的学生?可以说,课件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扼杀,十分严重,并且这种扼杀是教师无意中亲手造成的,并且也是师生“乐而为之”的。这就如吸食毒品,身受其害而不自知。这种危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的,也是最危险的。

本来学生的头脑中已开始产生了一些奇特的想象,你一个死的镜头、一个冰冷的画面,顿时将学生脑海中鲜活的东西都践踏掉了,有的可能是很美的东西。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当你用幻灯片展示一些东西的同时,也绑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得不由主动思考变为被动接受。幻灯片像电视一样,是最浅显、最不需要动脑的。个别老师讲解时,往往不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就一下子把结果呈现出来,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去交流讨论。久之,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懒惰迟钝。在这一点上,说教师和课件是学生创造力的隐形杀手,一点儿也不为过。

我们应辩证地看待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科学使用教学课件,发挥课件的优势,避免课件限制思维的缺点,使教学课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教学辅助作用。

 

(《山东教育》2012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