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文而导 练出精彩

发布日期 : 2012-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临沭县郑山小学   陈瑞叶   王志兵

 

新修订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加强平时练笔指导,不仅要“练笔”,而且还要加强“指导”。教学中如何落实这种练笔的实效性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温儒敏教授说:“如果说有作文教学的正路,那就是三句话:读写结合,广泛阅读,适当练写。”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的宝贵经验。我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学习,练习写相关的言语片段,以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

1.读万卷书,就文取材

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我们深知阅读活动对写作活动有巨大的影响力、推动力,一般具有“读促写”的性质。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挑万选出来的佳作,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谋篇布局、用词造句乃至标点符号的运用等方面,无不独具匠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力求学生尽可能地熟读、背诵课文,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有一定感悟的基础上,熟读成诵。每读一篇,自主积累语言。如此日积月累,内化吸取,在学生自己写话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语言词汇就会蹦跳出来。

2.找训练点,易于动笔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文本特点找准训练点,找准学生语言发展的生长点,让练笔有的放矢。

1)在模仿借鉴中练笔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知识、经验缺乏,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导地位。模仿在学生初学写作阶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走向独立习作的桥梁,是创造的基础。因此,从课文中学习习作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阅读范文,加强由读到写的迁移,让学生由不会写,到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把课文的表达方式转化为自己会运用的表达技能,这是一种很重要的练笔方式。教师善于抓住文本中的练笔契机,适量进行句、段、篇等方面的模仿,迁移写法。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基本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仿照句式练习造句,仿照语段学会构思,仿照精彩篇章学会布局谋篇,在模仿中求活、求新。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11课《秋天的雨》时,我引导学生仿照本文的写法,进行仿写。如第二自然段中“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它把青色给了(    ),青青的叶子像(         ),扇啊扇啊,扇来了秋天的凉爽。

它把(    )色给了(    ),(    )叶子像(      ),扇啊扇啊,(              )。

学生写出了这样的片段:

秋天的雨,把金黄色给了草地,远远望去,就像铺了一片金黄色的地毯,我真想在上面做一个美梦啊!

秋天的雨,把蓝色给了天空,远远望去,就像蓝色的海洋,我真想在上面自由地飞翔啊!

2)抓文本动情处练笔

文章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情感是文章的生命,激发学生的情感就是打开他们的心灵之窗,点燃他们写作的热情。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会消解,会淡散。捕捉这种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

例如,我们学习《老人与海鸥》一课时,在最后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可是今天,代替老人来到翠湖湖畔的只是这张无声的遗像。老人走了,带着依恋,带着对海鸥深深的牵挂走了!这样的一位老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3)巧借课文插图练笔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新课标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课文中的插图,画面表现的只是某一瞬间的情景,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写话提供了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写片段、续编故事,给学生写话兴趣插上飞翔的翅膀。

例如,在学习《小小的船》时,借助插图,我引导学生说:如果你在小小的船里坐,你想看见什么?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想象特别丰富:我在小小的船里坐,我想看看银河有多长,我想看看地球是什么样,我想看看星星有几颗……通过对画面的合理想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在空白悬念处练笔

教材中常有一些课文描写留有一定的空白,也有许多意犹未尽的缺口。在似乎“无”的空白中,渗透着极丰富的“有”。空白是作品在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空白之处,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填补这些空白,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唯一的听众》学完了,我设计这样的小练笔:

1.我想对老教授、小提琴手和我自己说——

2.课文中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接着写下去。

二、巧借方法,妙笔生花

小练笔有了明确的目标和精准的训练点,还要让学生知道该怎样练?练笔不但可以“取其法”,还可以“创新法”。教师选择好练笔的时机,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在每次练笔的表达方法上有新招,表达水平上有新的提高。教师应找准指导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揣摩文章中的表达方法,展开新的表达方法讨论。这样指导,能让学生拨云见日,既帮助他们把握了写作规律,又使他们在仿写的基础上,走出了文本的束缚,有所创新。

例如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其中描写小艇样子的片段非常精彩,采用列数字、比喻等方法把小艇的样子介绍得形象生动,流露出作者对小艇的喜爱之情。教师不做指导,学生就会照套书中的句式去写,笔下的文字没有质的提升。教师加以引导,首先揣摩其中的表达规律,作者之所以写得这样生动形象,是因为作者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并灵活运用列数字、比喻等表达方法,融入了喜爱之情。接着引导学生把事物的特点写具体,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经过点拨,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个性化的思考,运用对比描写、运用学过的词语“有的……有的……有的……”、举例子等多种方法,学生的文章有了别样的精彩。

三、互评互改,共同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互批互改应该是提高学生练笔能力的有效手段。学生通过互批互改,不仅可以从别人的进步与缺陷中,发现自己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失误,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更能形成自我检查、自我评定的良好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小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望,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所以每次小练笔,我都会要求学生轮流上台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学生评议,看好不好,好在何处?让孩子们在学会欣赏、评价别人的同时,也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认识,提高对学习的自信,由量变至质变,最大限度地激发起每个孩子的学习乐趣和兴趣。伴随着学生自我欣赏的乐趣,学生练笔的动力才会保持。

如我的孩子小豪在上二年级时,第一次写日记时,写了一篇去沂水游玩的日记。在班里组织的互听互评中,老师和学生夸他比三年级同学写得还好,他高兴得不得了。后来在写话课上老师夸他们班的同学用了一个好词“灰不溜秋”,他回家后把自己写完的日记,也用上了刚学的成语“川流不息”,用得十分恰当。由此可见,赏识性评价是学生迈向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在小学教学中,阅读教学几乎是天天有的,要把“练笔”当作常态的语文生活。教师根据课文的写作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结合重点训练项目,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充实语言知识,增进写作技能,让学生动起笔来,积跬步以至千里,积细流以成江海。经过长期开展小练笔,相信学生的作文会“练”出不一样的精彩。

 

(《山东教育》2012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