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教学的科学策略

发布日期 : 2012-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枣庄市薛城区北临城小学   孙宝华

 

科学课可以“乱”一点

许多教师在接手一个新班时,总要给学生定下许多规矩,如上课要坐端正,要举手发言,不准乱动等等。是的,对小学生进行常规规范的教育是有必要的,因为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很重要。而我作为一个小学科学教师在接手新班时,却总会给我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科学课堂上可以“乱”一点。为什么呢?

因为,我所说的“乱”是科学的“乱”,这种乱一定要能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积极思考、发问创造一种很好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没有拘束,感觉不到压抑,思维就自然变得天马行空。长此下去,这种不守规矩的“乱”的课堂,能够养育的是一种不愿循规蹈矩的思想,这样,学生就会具有一种创造的潜能。所以说,这种“乱”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同时,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点、身心可以轻松愉悦一些,教师也可以自然放松一些,做教师的何乐而不为呢。

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乱”呢?

我个人认为,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师生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乱”起来。

这就要求教师在讲台上改变许多教师固定的一脸威严、庄重和严肃,敢于和学生打成一片。这样,讲台下,学生才敢于“轻举妄动”,才能敢于质疑发问、敢于提出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如果教师每天过于严厉,学生一旦有点“风吹草动”,教师就给予训斥,这样,没有了宽松氛围的课堂,学生的思维会被束缚,这对学生的发展是不利的。怎样做呢?

一、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乱”一些

1.创设情境,引入新授时,教室里可以“乱”一点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引入新课,常常要创设问题情境,在创设情境时,需要学生思维敏捷、激情四射,这时,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氛围,允许学生在教室里可以“乱”一点。

如学习《水面的秘密》时,教师先用杯子装满了水,然后让学生大胆猜测还能不能往杯子里放东西,能放多少东西(如放几个回形针),水不会溢出来。有的同学说能放1个、2个、3个,5个等,没有几个学生敢说更多的。当老师往杯子里放了很多的回形针,但水还是没有溢出时,学生沉不住气了,他们开始叽叽喳喳,窃窃私语,哪里还想着“要坐端正、不准说话”。教室里“乱”了起来,那一双双渴求的眼睛,好像都在说:为什么?我要知道!这其实是教师想要的结果: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时,老师再引出水的表面张力,学生便有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他们纷纷开始做实验,寻找答案。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还使学生真正学到了知识。所以,创设情境时,即使课堂中有点乱,但这又何妨呢。而且还会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愿望,使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学生才能在问题情境中一步步地走向学习的目标。

2.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室里可以“乱”一点

科学课中有许多知识,需要学生自己探究,他们往往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这时,教师不要过分要求让学生安静下来,学生可以自由放松一点,所谓“乱”一点也无所谓。如在教学《卵石是怎样形成的》时,我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让学生自己探究卵石的形成。学生在做模拟实验,他们用碎砖块当做岩石,有的学生把碎砖块放入盛水的玻璃瓶里盖上盖子,进行摇晃,有的学生拿两块砖块相互摩擦,有的趴在地上磨,教室里确实显得有点乱,但这种乱是学生真正地在探究知识的形成。所以,科学课堂中有点“乱”,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和学习。

3.学生汇报交流时,可以“乱”一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了探究实验后,要和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实验现象,这时,如果教师仍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端正地坐好、不要随便发言等,就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创造和发挥及对知识的梳理。如我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学生实验后,要交流自己发现,有许多同学在交流时,常常要借助实验材料来说明自己的研究结果。如用鼓槌敲鼓、用橡皮棒敲音叉、吹气球等,同时,一个学生汇报得不一定完全正确,其他同学也会争着起来补充。这样,教室里就会有点乱。但对于这种乱,我一般不会加以阻止,除了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外,还激励学生大胆地把自己的发现、疑惑等尽情表达出来。

二、室外教学时,学生可以“乱”一点

科学课教材中,有许多内容要到室外进行,这时,学生可以“乱”一点。

如我在教学《彩虹的秘密》一课时,学生要到教室外面自己制造彩虹,当学生拿着喷雾器,对着阳光喷水时,他们发现了自己制作的彩虹,同学们很激动,欢呼雀跃。这时,学生乱一点,你能阻止他们吗,干脆让他们乱吧。这说明他们已经真正掌握了知识。

实践证明:让科学课堂“乱”一点,确实能为学生思维的活跃和积极思考、发问创造一种良好的氛围,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科学素养,这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让科学课堂“乱”一点吧。

巧用音乐器材

五年级《科学》(青岛版)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为了研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中仅提出了用“音叉”这种器材来做这个实验。我一直认为单用一种器材做实验来说明一种道理,会使学生产生牵强的感觉。因为,过去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也是仅仅选用“音叉”来进行教学的,但我觉得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那么,这节课如果利用更多的器材来研究,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正当我为怎样教好这一课而苦思冥想时,一天从音乐组内传出了美妙的乐器的声音。我进去一看,啊,那么多的音乐器材。我眼前一亮:何不巧用这些音乐器材来研究声音的产生呢。于是我借来了沙锤、碰钟、三角铁、军鼓、锣、吉他等器材。

教学时,我让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有的小组利用音叉做实验,敲打音叉然后迅速将音叉往水槽中插时,我们不仅听到了声音,还看到水中的波纹产生了,并使水花溅了出来。如果不敲打音叉直接把音叉插入水中,就没有这种现象。由此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是由于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有的小组用沙锤,当晃动沙锤时,有了声音,当停止晃动时,声音消失了。有的小组用碰钟,当碰响碰钟时,旁边的薄塑料袋动了起来。不去碰响碰钟时,塑料袋就不动。说明碰碰钟时,碰钟产生了振动,并使周围的空气产生了振动,使塑料袋也动了起来。有的小组用军鼓,并在军鼓上放了几粒黄豆,当敲打鼓时,发出了鼓声,豆粒上下跳动起来,当你停止敲打,鼓声消失了,而豆粒便不再跳动。有的用三角铁,当敲打三角铁时,它会发出响亮的声音,而且它发出的声音很长,这是由于敲打三角铁时,三角铁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如果敲打三角铁后立即用手握住三角铁,响声会戛然而止。这说明不让三角铁振动,它就不会产生声音。有的小组用锣。还有的小组弹起了吉他等。同学们都认真地一边做着实验,一边做着记录,并动脑思考着为什么。我看到这些小组的同学还交换了器材,然后再进行实验。这样,这节课通过巧用音乐器材使同学们不仅在实验探究中明白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科学道理,而且在课堂中也得到了音乐的美的享受。

这节课也使我认识到: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不要被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束缚住。要想教好课就一定要把握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活用教材,并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更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巧用多种方法,使学生能在实验中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科学的知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科学课堂,谁做主?

“我的地盘,我做主!”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科学课堂应该谁做主呢?

一、科学课堂,学生做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面向全体学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课堂,是学生的地盘,应该由学生做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和交流。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孩子提供有效的学习和指导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实验教学,教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例如学习青岛版科学五年级《凸透镜》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在讲台上做一个演示实验,让学生认识凸透镜可以成像,成的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强化,可能会记住这个结论,但时间长了,学生会忘却,而且这样做,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好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等材料,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研究实验方法、动手操作实验,归纳、总结等方法认识凸透镜能成像,利用凸透镜成的像是有规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研讨不但获得了科学的知识,培养了能力,而且还体现了科学课堂学生做主的教学理念。

二、科学课堂,教师做主

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科学课堂,学生做主。但决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师的活动看做是可有可无的。只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正确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它必须由教师加以启发、组织和引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课堂,教师做主。例如,学习青岛版科学五年级《细胞》一课,学生要用显微镜来观察不同的动植物细胞的样子,但怎样使用显微镜呢?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教师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及对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教师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科学课堂,师生同做主

课堂教学应体现师生双边活动。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主,又要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教师同样也要做主的思想。这就是:科学课堂,师生同做主。

实践证明,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科学课的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研讨,那么在课堂上,教师就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进行猜想、假设、制订实验方案,收集资料、研究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必不可少,而学生的实践才会使他们真正获得知识。例如,学习青岛版科学六年级《摆的秘密》一课时,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影响摆快慢的因素”进行猜想、假设,并说出自己的理由,然后让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猜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在学生进行实验时,教师首先要组织好学生,强调在活动中要注重小组合作、配合,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要求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并且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猜想假设进行对比。同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进行个别指导,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动手实践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由于师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山东教育》2012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