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属于语文的味道
发布日期 : 2012-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淄博市张店区铁山学校 张 玲
听完孟强老师的课,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惊讶:一堂课竟然可以从从容容地进行这么多语言文字方面的训练,一堂课竟然可以让学生有这么多的收获!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了很多不同的训练点,从写字、识字、用词的准确到句子间关系的感受、写作中的详略安排等等方面的训练,竟然在一堂课中得到了全面的体现。这才是语文课中应该做的,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呀!不仅如此,孟老师在课上非常淡定沉稳,虽然训练的点很多,学生的回答有时也不能一步到位,但孟老师决不会因为急于完成某个教学任务而越俎代庖,充分地尊重学生的学习,给了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训练得扎实有效。
孟老师不拘泥于预设的教学思路,对于课堂生成的资源能够敏感地抓住,并且很好地利用。当学生读“他几乎失去了信心”一句时,学生对于布鲁斯的心情,体会各有不同,一是“失望”,一是“绝望”。孟老师没有急于引着学生往自己预设的路上走,给学生一个结论,而是不慌不忙引导学生再读再体会,当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应该是“失望”而不是“绝望”的时候,同时解决了“几乎”这个词的理解问题。
孟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语文的味道,这是真正的语文课上才有的味道。同时,也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过去这段时间我们的语文课是怎么上的,我们的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
回顾我自己的课和我听过的很多语文课,包括一些优质课评选当中的语文课,仿佛一夜之间,人文性的凸显成为了当前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把理解文字内涵、体会文章意图作为重点,过分注重人文精神的挖掘,过分强调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却往往水过地皮湿,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我们语文本身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更有甚者认为语文课上教些字词会显得不入流,尤其在公开课上更是不会看重这些不能出彩的可有可无的“添头”。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课堂的好看、热闹,把很多华而不实的东西加了进来,不断地变换教学形式。好像课堂上只有学生热火朝天地表演了,老师喋喋不休的发挥才不至于让课堂冷场,才不至于让课堂很“平淡”,很“难堪”。更可悲的是,我们很多人在评价语文课的时候也走进了这样的怪圈,仿佛没有这些便不能称得上优秀的课。长此以往,我们的课堂是热闹了,可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训练却少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也少了。我们的学生即便因为我们对人文的热衷具有了较强的语言感悟力,却也会出现茶壶煮饺子——有口倒不出的尴尬境地。如此,我们的语文课还怎么能担当起交际工具的重要角色?
我们的语文课堂在强调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决不能把语文的本分给丢掉。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我们应该在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像孟老师一样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训练。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起来,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我们语文的教学使命才能真正完成。
(《山东教育》2012年7、8月第19、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