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的设计与改进

发布日期 : 2012-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桓台县实验学校   陈  秀

 

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核心课程。而科学课的探究活动离不开做实验。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因此设计可操作的、成功的、现象明显的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如何改变现有条件下的实验教学是突破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关键。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实验改进。

一、补充完善,易于操作

三年级下册科学《地球的外衣》单元第7课《热空气》,有两个活动:“想办法让袋子飞上天”和“做个旋转的纸蛇”。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热空气质量轻,会上升。

课文中的实验,一是通过给塑料袋里的空气加热,塑料袋体积慢慢膨胀,最后飞上天空;二是通过卡通语言“我来做个旋转的纸蛇”和想象成品图暗示了制作的方法。课前我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课堂上学生花了很多时间,效果总是不很理想。有些小组的纸蛇被火烤焦甚至烧着了,有的小组的塑料袋被烤化了也没能飞上天。这么简单的实验为什么会不成功呢?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通过反复实验,我终于明白了原因:学生实验时用蜡烛做火源,热量不足,所以纸蛇被烤焦了也不旋转,塑料袋也不飞上天;用浸了酒精的棉团做热源又不太方便,不好操作。因此课堂上学生实验不易操作,成功的较少。

仔细思考后我对实验进行了改造:用酒精灯做热源,把一个去掉上下底的易拉罐套(或者用一个硬纸做的圆筒)放在酒精灯上,让热量集中向上升,塑料袋也改用成轴的保险塑料袋(轻便、结实、不漏气),然后再做实验,纸蛇很容易就旋转起来,塑料袋也飞上了天,效果比较明显。

二、改进材料,有效实验

在“风的形成”模拟实验中,为了让实验效果更明显,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改进,效果很好:用蜡烛在蚊香火头上摩擦几下,产生的烟成倍增加,小组实验时看得清清楚楚,效果很理想。

《杯子变热了》这一课中,有个实验要求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学生实验时用蜡粘,但费了很多劲总是粘不牢,很浪费时间。后改为用修自行车的轴承油———“黄油”,效果虽然很好,但每次出去借黄油总是很不方便。所以,我便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在铁片上依次滴上蜡油,待蜡油凝固后,在铁片的一端加热,观察蜡融化的顺序,效果很好。

《火山》一课,模拟火山的形成,课本上用番茄酱做岩浆,用土豆泥做地壳。虽较形象,但在实际上课时,大量的准备工作太烦琐(分组实验需要很多土豆泥,教师工作量太大)。后来我尝试把小窝头的顶端刮薄一些,再把番茄酱放入小窝头内,底端密封好,加热时火山喷发现象明显,易于操作,现象还更明显。

三、延伸拓展,形象直观

除利用课本上的实验进行教学外,在课堂上我还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进行辅助实验,也非常形象直观。如《空气在哪里》一课中,为了更形象直观地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我选用塑料矿泉水瓶、气球做了一些有趣的辅助实验:把气球装入塑料矿泉水瓶中,吹气口套在瓶口,向气球里吹气,气球膨胀,但无论怎样用力吹,都不能把气球吹大占满整个瓶子。用锥子在瓶底扎个孔,然后再向气球内吹气,气球就变大了。为了让学生形象地看到空气从瓶子中跑出来,吹气时把瓶子放在盛满水的水槽中,这样,就能看到气泡不断地冒出,非常形象直观。

“我看见了,但我可能忘记了;我听到了,就可能记住了;我做过了,便真正理解了。”只要精心设计实验,在教学中做得实一点,就能使科学课的活动更加合理,更易于学生的接受与掌握,让我们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科学技能、更爱我们的科学课。

 

(《山东教育》2012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