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材要读什么

发布日期 : 2011-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青岛市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   颜秉君


读教材是备课的基础,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读好教材才能保证落实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

不管是哪个版本的课文,大多都是经过认真筛选的精品。教师一定要反复读,先让自己爱上文本,才能理解好教材,选择好恰当的教学策略,才能上好课。

一、大声读,感受文章的“好”

常听老师们抱怨,不喜欢这样的课文,那类的文章也不爱读。如果教师本身都不喜欢要教学的文本,又怎能做到吃透教材,又怎能在课堂上“授业解惑”呢?我们说:“这法那法,研不透教材就没法。”在教材的研究上花费一定的精力、时间,你才会喜欢上课文,课也才会上得有滋有味。

教师首先要反复诵读文章,这样才能“品出味道”,让作品真正触动我们的心灵,才能做作者的知音,才能有再创作的源泉。我们在读课文时要做到口中读出声音、眼中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手中读出笔记。老师朗读得好,课堂上才能自信地让学生跟你读。“跟我读”是最简洁、最有效的朗读指导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学生走进文本的引路人。

二、静心读,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金子》一课,讲述了主人公彼得·弗雷特和大多数人一样到萨文河畔淘金,结果一无所获。其他人都走了,只有他留了下来,坚持了六个月。正当他要离开时,下了场雨,地上长出了小草。他又想到种花,经过五年努力取得了成功这样一个故事。文章的情感目标该如何确定呢?反复品读课文,我们感到了彼得·弗雷特的辛勤劳动、坚持不懈;同时,也可以看到他没有一条路走到底,而是善于观察、思考,改变了策略,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可是如何针对三年级学生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呢?反复研读,确定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通过词句的训练,体会彼得·弗雷特的坚持不懈,学习他的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这些在教学环节中就应该体现和渗透。

三、精细读,找准文章切入点

精读文章,可以发现,有的课文有一条明显的线索,我们可以把这条线索先提起来,弄清事实,然后再去追究它的原因。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黑孩子罗伯特》一课,讲了黑孩子罗泊特开始备受歧视,而后来却得到了尊重。他到底做了什么,让人们由歧视转变为尊重?这是学生不解的,也是可以引领全文阅读的问题。

四、反复读,了解文章如何表达

在研读教材时,我们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文章是怎么写的。比如写人的文章,反复读一读,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写景的文章作者又是运用怎样的方法写出景物的特点?了解了这些方法,还要试着运用,这样才能“利用课文这个‘例’,得意、得言、得法,实现‘例’的增值”。

 

(《山东教育》2011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