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有感情地朗读”

发布日期 : 2011-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枣庄市市中区实验小学   付珍岩

 

叶圣陶先生指出:“阅读总得读,读那些感情充沛的课文和片段,一定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在四个教学段对于阅读教学的目标表达中,有一个目标始终不变而且贯穿始终,那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是朗读要求中的最高境界,它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操起着其他训练形式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有感情地朗读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关于感情朗读的看法和体会。

一、语文课堂“有感情朗读”的误区

在阅读教学中感情朗读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是,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对感情朗读的指导,还存在一些问题。

1.把朗读“程式化”“简单化”。

我们经常听到教师的一些朗读指导:“你能读得再轻一些吗?”“哪位同学能读得再静一些?”“你能读得再长一些吗?”“你能读得再绿一些吗?”这就把朗读过于简单化了。在这里,教师不仅忽视了感情朗读的真实流露,而且把感情朗读当作了理解课文的重点。

2.把朗读“肢解”。

在指导中,教师经常不顾一篇课文的整体感情基调,把课文中的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句子都给独立出来,让学生读出“悲伤”“高兴”“热爱”等这样那样的感情。这样的朗读指导缺乏整体性。

3.模仿“感情”。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认为课文录音磁带中的朗读是典范,就视其为法宝,把教学辅助材料变成教学主要手段,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跟着读,或者一遇疑难处就说“听听录音学一学”。更有甚者,整个教学过程就是学一段,听一段。每学一段都归结为:我们听听录音怎么读。前面所有的学习过程都被全盘否定,毫无价值与作用。

二、语文教学培养“有感情朗读”的策略

1.课前导入,激发阅读欲望。

在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些富有激情的、抓住儿童心理特点的紧扣课堂的导语,能使学生在课堂的起始受到文本强烈的情感冲击和心灵的震撼。这样的导语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能够激发起学生朗读课文的欲望。

例如,教学《开天辟地》,在第一课时,我就用富有感召力、感染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同学们,大家一定听过一些有趣的神话故事,里面的角色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伟大的英雄人物。他用自己不平凡的神力和自己的血肉之躯,开辟了天地,把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变成了世间万物。他就是传颂至今的盘古……”这样的导入语言,富有激情,可以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

2.整体把握,培养读书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有的教师把朗读技巧视为“法宝”,把完美的语言肢解得七零八碎。学生虽然反复训练,但是仍然“貌合神离”,读不出语感,达不到预期目的。朗读的关键不是重读、轻读、快读、慢读等的技巧,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将感受语言文字与感情结合起来。

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秋天》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我在指导朗读的时候,没有把这首诗歌分成一些小的节次,没有分别去讲里面的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等,而是等学生读完课文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从哪两个方面描写了秋天?在学生找到“秋天的景色和丰收的样子”两个方面后,进而了解作者的感情“对景物的热爱和对丰收的赞美”。这样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感情,然后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效果比支离破碎的指导要好得多。

3.注重方法,提高朗读实效。

1)角色转化,身临其境。

感情朗读,并不是读者个体的单方活动,而是读者与文本沟通的过程。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带进课文情境之中,转化学生主体的角色体验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例如,《一路花香》的读书指导:课文讲到了完好的水罐和破水罐两个角色。其中破水罐的心理活动变化较大,内心的思考也很复杂,因此对破水罐的描写及其语言是朗读的重点。我就让学生深入文中,把自己作为破水罐,想象当时的情境,揣摩破水罐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就把握了主要角色的内心,了解了破水罐的变化,这样就能把课文读好。言为心声,这里的朗读并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学生在角色转化的过程中自己领悟的。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就有了不同的读法。教师应通过角色的转换、心灵的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进而通过自己的朗读体现出来。

2)情境模拟,再现其境。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一些选文学生不了解时代背景或者现有的资料不足,影响学生的理解。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挂图、投影、多媒体(录像、音乐)等形式,模拟文本中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例如,《虎门销烟》这篇文章距离现在时间遥远,孩子们不知道当时的意义、无法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在指导朗读“销烟”这部分的时候,我就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生收集来的一些鸦片的危害、虎门销烟的图片,把当时场面的壮观、人们心情的激愤、当地官员的热情等通过图片的展示再现出来。情境的创设非常重要,它不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想象,更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文中的情,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再启迪想象,不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深层的含义。

3)示范引路,以“声”作责。

朗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引起大家的共识。当老师提出了朗读要求,但是学生的朗读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的时候,教师要注意抓住时机,露上一“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范读打动学生的心,激起学生的情。

在前面提到的《开天辟地》一文的朗读,我就采用了范读的方式。学生朗读到文章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感觉不到被盘古所震撼。几次读书,几位学生读的效果都不是很理想。因此,我就自己把这一个自然段读了一遍。由于对文本读得次数多,对盘古为了别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把握较好,所以读得很能打动人。在教师“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能够辨析出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教师的范读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事半而功倍。学生在教师的“扶读”下,就能够把课文读得更好。

4)尊重学生,个性朗读。

朗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因此在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不应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体悟来替代学生对课文的独到见解,而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鼓励学生大胆地朗读。

例如,在指导《九色鹿》的朗读中,朗读九色鹿在国王面前的一段话的时候,出现了分歧:有的学生认为,这时候九色鹿胸有成竹,毫不惧怕,因此读这段话的时候应该读得速度慢一些,沉稳一些,这样才能体现九色鹿的沉着冷静。有的学生认为,这时候九色鹿非常紧张,语言应该快一些。还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九色鹿对国王的教训,因此读书的时候,应该义正词严,毫无惧色!学生这样理解都是正确的,他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朗读再现出来。因此,读书指导要注意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

5)巧用评价,以评促读。

朗读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仔细听他人读书的习惯,利于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本学期我更注意了对自己的读书指导的评价。经过反思,认为有两点问题需要改正:在朗读的过程中,我经常使用这样两句话:“你读得还不够好,我想请另外的同学来读,你仔细听。”“听了他的朗读,谁来向他挑战,相信自己比他读得更好一些!”对于第一种评价,我进行了一些思考,认为可以换成:“这句话应该这样理解……你再试试。”这样,学生会有新的收获,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给了他一份关爱。对于第二种,可以换成:“谁来把他刚才读得好的地方再读一次。”这样,既满足了教师想找另一位学生读书的愿望,又肯定了前一位同学的优点,使前一位学生有被肯定和尊重的感觉。我们要在朗读的评价中多动些脑子,使我们的评价充满人文关怀,用评价促进朗读。

 

(《山东教育》2011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