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镇域内教育的两大不公平

发布日期 : 2011-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阳信县商店镇大韩中心小学 杨青山

我住在县城,每天穿梭于县城、乡镇、村庄之间,时间久了,深深感受到了教育不公平带给农村定点小学的教育之痛。

首先是师资分配的不公平。如果说教学硬件的分配不公平是相对的,那么师资分配不公平就是绝对的。我所在学校的教师平均年龄已达53岁以上,我也已年近不惑,在这里却是最年轻的人。先不说大家的思想老化与否,单是年龄一项就已说明问题。镇中学教师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几岁,镇中心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也不到30岁。农村定点小学的教师可谓是“老、弱、病、残”,本地基础教育的现状很让人无奈,不是为缺乏人才,而是为人才分配的不公平。

其次是教学硬件的分配不公平。且不说教室、操场、办公条件、学生生活环境,这些不容易改变。就说教学硬件,以我所在乡镇为例,镇中学电化教学非常先进,各班都使用了电子白板,这在本市都是极其先进的,然而处在同一个乡镇的定点小学,却连个背投电视也没有,各小学微机室里的微机都是前几年淘汰的次品,不能正常使用;体育器材更是少之又少,操场上堆满了村里人的麦垛、秫秸垛等。因为我们没有“占领”这片空地的设施,如篮球架、足球门等。

不公平就会带来弊端。

农村教师年龄偏大,思想相对滞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地方绝大部分教师是男性教师。看过很多报道,说的是城市小学缺少男性教师,使得很多的男生心理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女性特质”,那我们这里的孩子会不会有太多“老年特质”?

新课程改革后,课程表是按上级要求安排的,课程全都排全,乍一看课时也开足了,但是离真正的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相去甚远。这也真的很无奈,因为,没有教师,尤其是没有专业的教师。那些形同虚设的课程表其实只是一块“遮羞布”。试想这些50多岁的教师,若让他们学习现代化教学手段,再去学习音体美专业知识,谈何容易!在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一些农村定点小学连最基本的设施和师资都不齐全,这很无奈。

本市一些发达县市每个乡镇只有一所中心学校,这无疑最利于资源集中,最有利于教育的发展。由于当地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学校合并没有提上日程,那么在现有状况下,打破镇域内教育不公平也不是没有办法。

首先要解决好师资配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音、体、美、英语等专业教师在保证满足镇中学、镇中心小学的配备后,其余名额应均分到定点小学,以保证开全课程,开足课时。这是可行的,以我所在乡镇为例,镇中学、镇中心小学这类教师可谓人才济济,由于专业教师过剩,改科教学现象比比皆是,某所学校有多名音乐、体育教师都改科去教数学、物理、语文等科目,我认为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镇上学校“撑死”,定点小学“饿死”。这种不公平是人为造成的,我认为这种“怪”现象是完全可以改变的。黄河以南发达县市的经验值得推广,乡镇内完不成合并的学校可以命名为某某镇第一、第二、第三小学,这非常有利于工作的进行。

其次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比如,我们也许实现不了班班多媒体,但是可以实现每个学校有多媒体,让这些农村的孩子在小学也接触一下多媒体教学,感受一下更加直观、容量更大的课堂教学,这也是可以实现的,因为这种不公平也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值得庆幸的是,近期教育主管部门为农村小学配备了大量实验室用品和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内行人的手里,就可以全面发挥它的性能,但在外行人手里,却只是一个摆设。只要下大气力,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政策,并加以贯彻,这一不公平是可以消除的。

 

(《山东教育》2011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