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 先从老师开始

发布日期 : 2011-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临沭县实验小学 马肃霜

如果大家留意,为学生减负的话题不时会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每每这时,我便生出困惑:“减负”到底要喊到何时?

十几年前的19996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了素质教育的先河。但学生过重的负担,一直以来都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严重阻碍,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为了砍掉“重负”,还给孩子们的童年欢乐,让孩子们愉快、茁壮地成长,200013日,教育部发出教基(20001号文件《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同年17日,教育部又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大潮自此掀起。

于是,各地出台相应“减负”措施:不准学校假期补课,不准变更课程计划随意增减课时,不准征订各种辅导资料,不准布置重复性作业,不准把学生逐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所谓的“素质教育”:运动会、书法绘画比赛、文艺汇演、跳大绳比赛、象棋比赛、主题班会、手抄报等等精彩纷呈,令人啧啧赞叹!

表面上看,学生的“负”减了,但实际上学生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用手掂一掂书包就知道。实际上减负的效果并不乐观。“负“不但没有减掉,而且出现了“越减越沉、越喊越重”的怪现象。各地频频出台的“减负”文件就说明了这一点。连许多专家学者也感到困惑: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在“提倡素质教育”和“减负”的口号中切身体验了十多年。我觉得,教育的每一次改革的停滞不前,“教师”是关键因素之一。我想,“减负”应该从教师减起。

比如“严禁按考分排名次”这一条就屡禁不止。从理论上讲,不按考试分数给学生排名次,甚至于不给学生排名,是对学生最好的尊重。事实却离不开“分数”,学生要它,家长要它,老师要它,学校要它,社会更离不开它。

因为学校评定教师的工作时,总要为老师排名,总要把老师分出个一二三四。可学校又按什么为教师排名呢?只要你不犯常规错误,没有体罚学生,按时教课上课,“德、能、勤”等几大方面根本不能把老师们分出高低,但是用学生的考试分数去衡量老师的工作,容易而直接。

评价老师的教学业绩是这样的:一个平行班级,只要看哪班学生的考试分数平均分最高、优秀率排第一、合格率最高,那么所任教师的教学效果得分就高,他的业绩就是最好的。即使另一个班的平均成绩低0.01分,优秀率低0.01%,所任教师的成绩也只好屈尊第二,再低就排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然后,再套用几个公式,就把全校乃至全区、全县的所有任课教师的名次排列起来,“好、孬”教师自然而然地给区分开来。

所以,为了使自己取得一个好名次,老师们就不得不在学生身上下工夫,不得不给学生多布置点作业,不得不私自用分数给学生排名次,以刺激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从这个角度上讲,“严禁按考分排名次”等相关“减负”的做法,在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背景下是根本行不通的,至少在今天仍难以实现。

一个最浅显的例子可以证明:现在许多小学的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是两种形式的分数,一种是百分制,一种是等级制(ABCD);前者写在试卷的一边,为了评价老师,后者是为了给学生看,给家长看,给上级主管部门看——我们在搞素质教育。

《武汉晨报》曾报道这样一件事:湖北省襄樊市谷城县冷集镇大山沟村小学,一位班主任吴老师因“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导致一名没能参加考试的13岁孩子蔡小军(化名),于考试当天服毒自杀。

所以,为学生“减负”,不如先为老师“减负”。如果上级和学校不再单纯用学生的考试分数为老师排队,不再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与老师的业绩画等号,那么老师就没有必要用分数给学生排名次,也没有必要再给学生布置过多的作业。

老师的“负”担轻了,学生的“负”自然而然地就降了下来。到那时,还用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减负”命令吗?

 

(《山东教育》2011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