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施 认真落实

发布日期 : 2010-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莱芜市莱城区凤城中心小学 陈建涛 李焕

科学实施  认真落实
——开展地方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地方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中间一级课程,起到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这一课程呢?

一、把握本质,调整课程实施思路

当前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地方课程的学科化,即很多教师把地方课程当作语文、数学等学科来“教”,远离了地方课程的本质。二是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一线教师普遍感到教学内容多,课表安排时间跨度大,无法保证活动的质量。

地方课程与国家课程都不能回避“知识问题”,但两者是有所不同的。在地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知识应是“活”的,其着眼点不在于知识性,而在于文化性及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方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应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包括调查、访问、观察、讨论、探究以及问题解决。只有弄清了地方课程的本质,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方向。

针对一线教师感到课时安排跨度大、活动效果欠佳的情况,我们采取集中和分散使用的方式,保证地方课程的活动质量。如:五年级《环境教育》有很多内容涉及活动操作,如果按照过去课表2-3周一个循环的话,很多实验观察就失去了意义。可以集中5-6周的时间将本学期内容集中学完,再进行《传统文化》和《安全教育》的教学。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举办安全演练、卫生防疫、地震防灾讲座等活动,可以采用课时分散使用的方法,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提前或延后进行教学。这样有利于保证活动和教学效益的双赢。

二、注重活动,探索单元主题教学模式

地方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和活动性课程。我们在实施地方课程的过程中借鉴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研究经验,确定地方课程的课堂教学以“主题单元”为课时教学单位,注重活动前的准备,注重活动的方法指导,注重技能的习练,注重经验的获得,建立起“立项分工课”“方法指导课”和“成果展示课”三种单元主题活动模式。

立项分工课:1.创设情境,明确任务。2.略读教材,确立项目。3.研读教材,分工探究。4.交流合作,研究方法。5.填写表册,评价总结。

行动指导课: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2.研究交流,分类梳理。3.自主尝试,合作探索。4.扩展运用,回归生活。5.归纳总结,完善提高。

成果展示课: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运用技能,强化提高。3.自主整理,分组汇报。4.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以四年级《环境教育》为例,教材共安排了16个课题和2个研究专题。如果孤立地想上好每一课题,1课时的计划安排根本无法保证活动的质量。如果运用单元主题活动模式教学,则需要5-6个课时就可完成,可以节省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环境考查等操作探究活动以及环保宣传、社区实践等情感体验活动,加深学生对环保观念的理解。当然,这三种活动教学模式具体到每一个单元,可以灵活运用。一般每册教材的第一单元三种课型都要齐全,第二、第三单元则可以把立项分工课和行动指导课合并,或根据活动需要另加一节方法指导课。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甚至可以只有汇报展示课。

三、开发资源,强化内容整合

地方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地方,资源的开发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没有对地方课程资源和学校活动资源的整合,地方课程的开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地方课程的开设中,须注重“两个整合”,使地方课程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1.学科整合。地方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社会等学科内容有很多相通之处,并且与综合实践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传统文化》与语文学科相通,《环境教育》与科学内容很多相同,《安全教育》与品德与社会学科内容相近。即使同一本教材内容也完全可以整合。如:《安全教育》教材中的内容可按照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网络安全四个方面进行整合。为此,地方课程教师可以梳理地方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技能方法体系,下发到学校其他教研组。各教研组根据学科教学的实际,把教学内容相通之处填写表册后上交教导处。教导处审核整理后反馈到各地方课程教师手中,供教师使用。这样可以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2.活动整合。地方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活动的落实与拓展。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期活动安排,灵活处理教材,充分利用班队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墙报、班报等方式,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探索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学校的协调下,教师可以与公安消防、交通卫生、地震环保等部门建立密切联系,聘请有关人员担任校外辅导员。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加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如参观本地纪念馆、游览本地的古迹名胜等,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活动,增强学校安全教育、环境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

四、关注过程,评价方式多样化

开展合理的地方课程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地方课程的积极性。地方课程的评价应该包括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部分,由于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持续性的特点,所以过程评价更为重要。

1.过程评价。(1)课上评价。主要表现为:学生能自主学习,充分动口、动手、动脑,主动与学生交流,并对自己的表现能进行自评和自改。(2)课下评价。表现为:大胆实践,能与同学合作,自觉加工和处理学习信息。自觉遵守小组纪律,按时完成小组布置的任务。(3)资料评价。包括学生的单元活动方案、笔记、活动资料等。以上三项评价采取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的方式,均实行等级制。

2.终结评价。我们在每学期末都要组织一次地方课程展示活动和基础知识的专项考查。展示活动分为学生汇报和活动答辩。学生可以通过调查报告、研究论文以及各种实物、影像资料等形式,展示在地方课程活动中的成果。活动答辩主要考查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的技能与方法。基础知识的评价通过绘画、纸笔测验、知识竞赛等方式进行。考查成绩按64记录到学生地方课程考查中。

 

(《山东教育》2010年第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