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嗓音的保护

发布日期 : 2010-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 周盛华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的成熟期有所提前,于是,他们的变声期有的由原来的初中一二年级提前到小学六年级甚至五年级。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不少小学生的嗓音出现沙哑甚至失声的现象。这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如何保护学生的嗓音呢?

一、让学生树立保护嗓音的意识

处在变声期的学生,由原来的童声童气一下变得声音粗、暗,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在歌唱教学中,音乐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变声期的生理性质,解除学生的心理负担,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嗓音保护。告诉学生:声音变化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嗓子和人的身体一样是需要保护的。小学生特别是处在变声期的学生应切实注意,正在迅速发育的声带会有轻度的炎性水肿,外界不良刺激容易造成声带永久性损伤,使成年后的嗓音受到影响。如果不注意保护,会造成声音的沙哑、苍暗,严重者甚至失声,因此,小学生要树立保护嗓音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用嗓习惯

人们常说好习惯益一生。形成良好的用嗓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尤其是音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方法。美妙的声音来自正确的呼吸和正确的发声方法。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要适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呼吸方法。歌唱时要坐如钟,头背一线,双脚自然垂直,呼吸时要深,不要耸肩。发声则应追求用轻声,自然、舒适、清晰的声音。

第二,坚持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的睡眠,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好的身体是保证好的嗓音的基础。引导学生坚持锻炼身体的同时,又要劳逸结合,不要过于疲劳,以免声带充血。再者,睡眠的充足与否也是影响小学生嗓音健康的原因之一。小学生一般应保持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间。如果睡眠不足,精神会不畅,这时会感觉声音不亮,嗓音拖不动,甚至有些嘶哑。

第三,养成良好的用嗓习惯,防止用嗓过度。超过生理限度使用嗓音会使声带发生损伤,能使喉部、颈部甚至胸部的肌肉出现疲劳,使人在发音时不能协调。因此,平时与人交流时间过长、歌唱的时间过长、歌唱的音过高等都容易造成嗓音的嘶哑。急性的会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出血;慢性的则会致使声带变得肥厚,出现声带小结或息肉。而大多数小学生平时说话没有控制,遇到兴奋的事或热闹的场合,不控制嗓音,喜欢大喊大叫、高谈阔论,致使嗓子疲劳过度、受到破坏。嗓音变得嘶哑、破裂,这完全源于不良的说话习惯。

第四,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经常吃太油腻、太甜或有刺激性的食物,不要经常吃过冷或过热的食物。冷食不利于肌肉的舒展,肌肉受到“冷”的刺激会收缩,降低弹性,进而影响发音效果。我们都知道,吃过太甜或太油腻的食物后,会感觉嗓子拉不动,不好用,像有什么东西堵塞一样,这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要想保持一副好嗓子,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第五,坚持说普通话。人们常说字正则会腔圆。说普通话时发音位置相对比较高,口腔变化适中利于发音,利于嗓音的保护。

第六,学生在感冒期,女孩子在月经期因声带充血,要尽量休息好,尽量多喝水少说话。

三、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能否很好地保护嗓音,音乐教师起关键作用。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从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入手,认认真真备好每节课。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效,内容充实而不单调,形式多样有趣而不花哨,唱、演、奏融合而又激发兴趣。如: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将发声训练、歌唱、器乐演奏、欣赏、创作探究等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切忌形式单一的长时间不间断地歌唱。有不少教师缺少这方面的意识,40分钟的课让学生不停地唱30分钟;更有甚者让学生喊唱。这些做法对学生的嗓音都有直接的破坏作用。

二是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尊重小学生生理发展规律,活用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因嗓音的不断变化适合不同音域的歌曲,而小学生比较适应音域窄、声腔变化不大的歌曲。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切实注意歌曲的音域及声调,根据学生的实际而及时调整歌曲声调。对于教材中个别不适合学生音域的歌曲可做适当调整或增删。而对于变声期反应较重的学生,教师则应严格要求学生禁声,以避免损伤声带。

三是引导学生掌握良好的歌唱方法。科学的演唱方法是学生嗓音保护的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声音审美观和正确的发声方法。对小学生正确审美观的形成,需要教师以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怎样的声音是美的,那就是自己感觉自然、舒适、清晰、优美的,而不是故意压喉更不是直着嗓子喊。正确发声方法的形成需要教师每节课的有效渗透。一方面是教师适时做一些恰当的示范;另一方面是针对难以发出的音、较难的节奏或旋律,教师应经常设计些科学而易于学生掌握的发声练习,以此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声方法。

四、与其他学科教师形成合力

小学生的嗓音保护问题,音乐教师起关键性作用,但这是否与其他教师没有关系了呢?恰恰相反。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而其他二十多节课是与非音乐教师一起度过的,而非音乐教师很少有嗓音保护的意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许多老师自身认为上课时声音要足够大,与别人交流或参加其他的教育活动都喜欢大声,结果嗓子总是沙哑的。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总认为学生的声音越大越好,自己课堂上一味要求孩子大点声,以示孩子有精神。有一次我听一节语文课,开始老师就问学生,同学们能声音大一些吗?能再大些吗?得到的结果不仅仅是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声音洪亮,而且是读书成了一片喊声。这样一节课下来,孩子的嗓音可想而知。所以,音乐教师应多与非音乐教师交流沟通,使他们有保护学生嗓音的意识。

 

(《山东教育》2010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