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作文: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发布日期 : 2010-07-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潍坊市滨海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袁崇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不仅要注意考察学生修改作文内容的情况,而且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进行二次作文,便是实践这一要求的有效途径。

所谓二次作文,是指学生在第一次作文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对原作的立意、构思、选材、语言诸方面进一步斟酌,谋划,拆析、组装,力图使原作有所突破、创新,最终臻于完美。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生作文大都是在限定的时间内(两节作文课)一次性完成。这种沿袭多年的做法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目的性,是为了克服作文懒散拖拉的弊病,训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作文的能力。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是在毫无思想准备,无资料可查,且限时限字数的情况下急就而成,其作文就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疏漏与缺点:或是内容不够充实丰富,或是语言粗糙,词不达意,或是选材不够典型,或是剪裁不够得当等等。作文属于精神产品,从产品的形成过程这一方面来说,第一次作文是尚待加工的毛坯,是作品的雏形,还需要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二次作文的任务就是做这种修改、充实和完善的工作。

二、二次作文的必要性

事实上,一篇成功的作品,总要有一个不断修改、充实和完善的过程。那些所谓“出口成章”“倚马可待”的旷世奇才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佳作一锤定音者稀罕,大都要经过千锤百炼。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作家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好文章是一次次地“改”出来的。曹雪芹著《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马克思写《资本论》,从草稿到定稿经过八次修改;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的手稿,在反复读了两百遍后才定稿付印……此类事例不胜枚举。古今中外大家对鸿篇巨制尚且如此审慎,精雕细琢,我们对于千字左右的小篇则更需玩味再三,改之又改。

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生前曾经指出:与其让学生匆匆忙忙一篇一篇地写,写完搁到一边,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不如让他们认真地修改,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才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体会。张老这番语重心长的话强调了修改文章的必要性。

三、二次作文迎合了学生写作心理需求

学生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写作,因而写也匆匆,交也匆匆,哪来的时间细细琢磨、推敲?待到习作上交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才渐渐觉出某些地方尚不中意,需增删或修正;同时也会因老师的讲评,同学习作的启发,点燃了自己的灵感之火,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激情促使自己欲将原作“回炉重铸”,迫切地需要二次作文。二次作文正是把握住了这一契机,审时度势地迎合了这种积极的心态,及时弥补了学生第一次作文的缺憾。

四、二次作文的可行性

实验显示:学生在二次作文过程中会勃发出旺盛的创作欲望,创作思维上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之感。两次作文的间隙(至少是一周)给了学生一个充分思索的余地。学生针对上次作文的情况或广采博闻、征集有关资料,或细斟慢酌、积淀思维所得。由于这时学生眼界有所开阔,认识水平有所提高,因而可以处在更高的立足点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自然心中有谱,胸有成竹。

如果教师不适时组织这次作文,学生的所悟所得由于缺乏自觉和教师的引导而得不到总结与落实,那它就像雨后的彩虹,不能长久地显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模糊直至消逝。二次作文是一个对所思所得进行过滤和沉淀的过程,给了学生对原作再加工、再美饰的机会。

在二次作文中,同学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群策群力,共同提高。你的认识渐渐就成了我的认识,一个人的收获最终会成为大家共同的收获,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在这种情势下,每位学生心中都会油然而生一种超越感、进步感。二次作文是对他人成功经验进行模仿借鉴,为我所用的过程,也是对自己的作品重新审视、定位、完善、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有效发挥,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作为语文教师,要统筹安排,缜密布置,把二次作文搞成心得交流课、作文研讨课,并创建一定的环境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思维兴奋状态,努力把二次作文搞得红红火火、扎扎实实。

五、二次作文要有所创新和突破

二次作文不只是个别字句的调换增删或内容上的补充削减,而是要从根本上动“大手术”,有的则需要脱胎换骨,彻底“整容”,个别的还需另起炉灶。可以移植他人成功经验,发掘自我潜能,重造“新一个”;也可另辟蹊径,巧选角度,打破常规,写出与原作大相径庭的文字……总之,要有较大的改观,不能只是小打小闹,“新瓶装旧酒”“新鞋走老路”。

六、教师在二次作文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二次作文要达到预期目的,真正发挥实效,教师是关键。

1.语文教师要经常向学生讲述古今大家修改文章的佳话,使学生明确二次作文的意义和好处,端正态度,树立坚强的意志,发扬不怕困难、知难而进的精神,才能战胜写作当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二次作文的成功。

2.在二次作文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至关重要,但处理不好往往会适得其反。这是由于:教师指导过细过多,或指导在第一次作文之前,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之见,形成“首因效应”。学生跟着老师的感觉走,跳不出老师划定的圈子,难以有创新的表现,同时这样也会形成学生创作思维上顽固的依赖性和惰性,给日后的作文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第一次作文之前,教师不可做过细地指导甚至是不做指导,也不用补充所谓“范文”,以免让学生“戴着脚镣跳舞”。教师要解放学生的思维,使其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轻装上阵,愉快地放飞自己的想象,真正达到那种“我以我手写我口”的主动和自由的境地。唯其如此,学生作文才会形成万紫千红、竞相争艳的繁荣局面,才不会出现那种“千篇一律”“众口一词”的怪现象。

那么,是不是教师不需作指导了呢?回答是否定的。教师的指导应放在第一次作文批阅之后、第二次作文开始之前。对第一次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教师不必小题大做,生硬地指指点点,更不必将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甚至于越俎代庖,而应巧妙地提出有启发性的建议。比如:“此处描写略显粗糙,能否再细致一些?”“这段外貌描写是不是有点脸谱化?与别的人比较起来这个人所独有而他人所没有的特征是什么?想想看,再写一次如何?”……这样以商榷的口吻,平等交流,委婉含蓄,避免了板着面孔教训人,学生愿意接受也乐于修改。

3.两次作文,教师的评语应各有侧重。第一次,侧重于问题与不足,可提些建设性意见,目的在于“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二次,侧重于成绩,少谈不足,多些肯定,使每位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都能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

七、二次作文绝不仅限于两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二次作文绝不是仅仅两次作文,根据需要有可能是三次、四次,甚至更多次。二次作文并不是写作的终极目的,写作教学的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把作文写好。如果一个学生的一次作文就写得很好,无可挑剔,则没有必要再来个二次作文(不过这种情况是极为罕见的)。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的二次作文比起第一次作文来丝毫没有长进,那么也不排除三次作文以至四次作文的可能性。那种认为二次作文就必须人人都这样,而且必须是二次,多一次或少一次都不行的看法,其实是对二次作文的曲解。二次作文不是第一次作文的简单重复和时间上的延长,而是在第一次作文基础上的创新与提高,是对第一次作文的“扬弃”。实践显示,二次作文合乎学生写作心理要求,行之有效,会给学生作文带来勃勃生机,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值得重视与研究。

 

(《山东教育》2010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