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打造幸福成长的空间 ——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幸福教育探索与实践
发布日期 : 2022-04-08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卢华清 刘笑天
济南市甸柳第一小学始建于1986年。得人文之滋养,沐先贤之教泽,承文化之薪传,甸柳一小教职员工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使命,在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自2002年起,学校以“幸福教育”作为教育理想,以“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为教育宗旨,以“正心诚意,敏而好学”为校训,以“正气、大气、雅气、和气”为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努力实现“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的美好愿景。学校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教学示范学校、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学校、省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等荣誉称号,2020年被授予济南市首批“领航学校”。
这些分量十足的称号无一不昭示着学校的荣誉和光耀。然而,学校教职员工最看重的并不是这些,采访期间,几位老师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这样一个令人玩味的细节:虽然学校地处老城区,空间狭小,也没有标志性建筑作地标,但是每当他们乘坐出租车报出学校名字,不用说地址,司机总能准确无误地将其送到学校。在老师们看来,这就是学校知名度的体现。衡量一所学校是否优质的标准,就是市民百姓的口碑。
那么,甸柳一小的独特魅力究竟在哪里呢?带着这一疑问,记者踏入了这所占地面积只有十六亩的学校。
精神空间:传承创新相与为一的校园文化
采访当天,校长杨兴永和记者信步来到校园操场上,学生们正在欢乐地上体育课。阳光如瀑,碧空如洗,孩子们的欢笑声处处洋溢。体育老师朗声提醒校长:您进入场地了,上课呢。操场上立即回荡起一片充满治愈感的笑声。
校园绿化匠心独运,兼得实用和观赏之美:以法桐环绕,高大阔叶遮阴,夏季学生在树下上体育课,清爽怡人。教学楼前种植着玉兰、石榴、银杏,还有三株垂柳,花的绚烂、果的丰实、树的婀娜释放着大自然的魅力,也寄寓着对学生成才的美好期待。
师生们把校园文化戏称为“一山一水一圣人”浓缩版。校园最突出的位置矗立着一尊标准孔子像,学生由认识孔子的形象开始,浸润式滋养,让传统文化熏染学生的生命底色。假山叠砌,体积不大,但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妙趣;流水潺潺,绿竹掩映,颇有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山、水、圣人,传统文化标志性的元素在校园再现,文化陶冶无处不在。通过匠心设计,打开学生精神生长的无限空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让师生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还有追求卓越的成长之美。
孔子像后面的文化墙高悬校训:正心诚意,敏而好学。“正心诚意”出自《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宋儒程颐说,进修之术,“莫先于正心诚意”,由意真诚、心端正起始,个人道德完善,家庭形成和谐关系,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就水到渠成实现了。“敏而好学”则取自《论语·公冶长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倡导师生正心诚意做人,敏而好学做事。“正心诚意”,深藏着由强化自身修养肇始为祖国培育人才的终极目标;“敏而好学”则是目标达成、理想实现的保障和依靠,两者不可分割、互为一体,外显为甸柳一小的办学风格,更蕴含着学校的文化追求与价值关怀。
与校训同样引人注目的还有学校的办学宗旨“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甸柳一小“幸福教育”的理念在2002年已经提出,2008年杨兴永任校长后,深入思考学校可以传承延续的优质文化,将它发扬光大,并且创造性地赋予新内涵。
眼前的杨兴永校长,是山东省第二批齐鲁名校长、齐鲁名校长领航工作室主持人、山东省优秀教育工作者,长着一张曹文轩先生笔下山东男人典型的国字脸,言谈话语中流露出的对于学校历史的传承、对于前任工作的延续彰显了他的诚恳和宽广的胸怀。学校理念的形成,需要积淀和传承,要尊重教育规律,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内涵,最终形成学校的文化特质和基因,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发展、持续创新。
2010年,学校提出了“教师幸福地教,学生幸福地学”的办学愿景,希望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共同创造和享受幸福的家园。
校园文化提倡多样、自由。教学主楼大厅进门处,摆放着一架钢琴,钢琴盖没有合上。杨兴永解释道,钢琴没有专人管理,课间学生可以随时来弹,在校时间安排班级轮流演奏,校园中时刻回旋着优美旋律,陪伴学生成长。
教学楼二楼空间建成开放书吧,书目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开列。学生自由阅读,不设专人看管,既可以在现场阅读,也可以拿回家读完再放回,形式自由。杨兴永说即使学生忘记拿回,甚至偶尔“舍不得”拿回,喜欢阅读经典,获取精神财富,成才之日,他也会加倍回馈母校和社会。“当然,迄今为止,还没有不送回的。”杨兴永的脸上闪现着会心的微笑。
走廊文化墙上悬挂着唐诗宋词和散文名篇以及对颜柳欧赵等名家经典书法作品的介绍,处处散发着书香。学生们见到校长和客人,落落大方、彬彬有礼地问候致礼,带有儿童特有的活力。
体验幸福需要教育,而幸福需要发现与体验。甸柳一小价值系统中的教育幸福基因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阐述:有意义(事件)+快乐(心态)+智慧(方法)=幸福感。
做对自己、对他人、对学校、对社会有益之事,做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以快乐的心态做事;以智慧的方法把教育做好,这就是教育的幸福。甸柳一小注重强调教师的幸福感对学生幸福感的价值———这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学概念,同时也期盼教师通过体验职业幸福感,体验人生幸福感,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生长课堂:课程改革科学切入的密钥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认为,最有价值的教育改革一定发生在校园,根植于教室。进入“互联网+”时代,有人说学校对学生的作用弱化了,有人说课改的影响反而增强了。讯息过于发达的时代,新潮词汇铺天盖地涌来,如何守住本心,在课堂上立德树人、促进成长,从而“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呢?
新一轮课程改革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在于思维发展与提升。锚定教学改革,探寻学生思维生长密码,甸柳一小给出了具有校本特质的改革样板。
课堂教学是决定学习质量的核心环节,甸柳一小始终坚持把研究课堂作为教学第一要务。学生学会学习,需要思维能力支撑,于是他们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确定为“建构思维生长课堂”,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双减”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学生要在校内学足学好。思维生长课堂建构要指向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专注力、思考力,落实课堂全面育人的功能。
思维生长课堂建构研究源自教学实践。学校边实践边总结,提炼教学模式,引领学生思维向高阶发展。他们的教学模式称为“体验思维”教学模式,把学生体验思维过程作为主要教学方法。体验思维教学模式具体划分为“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流程。
“三阶段”为:尝试—生成—迁移。
“尝试”:由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各种尝试活动,唤醒已有经验,激发好奇心,猜想可能的答案。尝试是解决问题的初始阶段,也是思维的初始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生成”:就是解决问题得出答案,是学生运用已有经验、方法,进行推论、理解,获得新认识的阶段。生成是学生知识建构和思维生长的主要过程,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思维能力。
“迁移”:就是将获得的认识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既是检验、巩固,又是发现新问题,还是新一轮学习的开端,重点培养学生演绎思维能力。
“三阶段”形成学生思维生长的清晰路径。学生由尝试解决问题开始,生成新认识为核心过程,用迁移对新认识进行检验与应用,为下一个思维发展过程奠定基础。“三阶段”之间并非机械推进,而是相互贯通,相互促进。尝试的结果自主生成,生成中遇到问题再尝试,尝试与生成环节相互贯通;生成的结论进行迁移,得到检验、应用,促进生成的质量提升;迁移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发现和尝试的愿望。经历三个阶段的学习,体验完整的解决问题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三阶段”中螺旋上升、不断生长。
“六环节”为:真实情境引入—学生问题激发—师生互动推理—自主结论生成—迁移检验应用—收获总结反思。
例如数学课“负数”的学习中,学生由温度中的零上、零下,电梯中的地上、地下理解了“相反”的意义,了解产生负数的缘由。学习中学生提问,0属于正数还是负数呢?这样的问题成为推进课堂深入研究的关键。答案并不是教师提供,而是师生互动,用实验、验证、推理等方法讨论、验证0的归属。通过探讨,明确了0既不属于正数也不属于负数,它是正负的分界线,从而体会到“标准”的重要性。学生将生成的结论进行迁移应用,当以160厘米为标准,那么162厘米可记作+2厘米,158厘米可记作-2厘米,明白了原来标准也可以变化,引发了学生的再思考。
学与教的过程是师生共同经历、创造知识的过程,教师从真实的情境引入,引导学生从习以为常的情形中发掘真问题,更能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然后师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发现—总结的过程就是思维生长的过程,学生们自主总结出问题的结论,学习的快乐就在其中。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在方法多样性和最优化之间取舍,凸显了思维生长课堂的闪光点。最后认真梳理所有实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思维生长课堂课改实践,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能力得以提升,品质得以优化。学校最近在四、五、六年级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思考问题感兴趣”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8.57%、69.77%、84.09%,“通常能理解所学知识”的学生占76.19%、77.27%、73.33%,“遇到的问题能反复思考”的学生占83.10%、79.91%、81.78%。
“体验+”实践育人:培养未来“当家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甸柳一小探索出“体验+”实践育人模式,培养新时代的“三好”少年。以“幸福教育”为引领,培养健康、负责、好学的“红孩子”“好孩子”“能孩子”,让学生与时代链接,与生活链接,与自我链接,培养面向未来的优秀学子。
培养“红孩子”——赓续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为培养家国情怀、远大志向,围绕建党百年、寻访英模、文化传承、民俗体验四大主题,甸柳一小借助微班会和系列化的寻访活动培养新时代少年的担当精神、爱国精神。
少先队开展“红领巾心向党”“我向习爷爷说句心里话”系列活动,让爱党、爱国教育落地生根。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邀请优秀党员进校园,聆听感人故事;读优秀图书,观看优秀影片,感受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绘制党史发展导图或时间轴,深入感受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之情深植学生心中。
让英模的事迹感动学生,使远大的志向变得具体可感。召开“致敬英雄”“榜样的力量”微班会,让队员们学习英模事迹,感悟英模精神。队员们走出校园,开展“寻一名‘老队员’牢记新使命”“寻一件‘老物件’发现新变化”“寻一段‘老故事’畅想新时代”系列活动,队员们走访担任过周恩来总理警卫员的老红军刘景林爷爷,听他讲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与榜样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故事,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泉城济南人文底蕴深厚,自然环境优美,教育资源得天独厚。学生们通过查找资料、实地探察,对济南的名泉进行全面了解,学习民间技艺。
培养“好孩子”——重视习惯养成,掌握生活技能
“好孩子”聚焦爱劳动、爱学习、会锻炼、会生活,借助“幸福小管家”课程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习惯和能力。
学校将校园生活划分为“入校、在校、离校”三大环节,“礼仪、学习、卫生、纪律”四大领域,“有礼貌、爱思考、会相处、讲秩序”等二十项自我管理要求,人人参与,人人体验,让学生在学校、班级进行实践,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
培养会当家的孩子。三大模块、项目达标,让家务劳动成为必修课。学校在“每月劳动一主题”“每季劳动深体验”“家庭三个践行贯全程”的基础上,开展劳动技能“进阶展示”,实现学生劳动能力的“系统提升”。劳动教育长效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能力。
培养身心两健的孩子。坚持“健体阅读小管家”活动:全家人一起读书,每周固定两个时间段,每次至少1小时,静下心来读书。既可以读每个人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亲子共读,改进阅读方法,对特别有价值的书,可做批注和写读书笔记。多种形式的阅读,让学生爱上读书,获得精神的成长。六年级开设“百日离校”毕业课程,回顾六年小学生活成长瞬间,表达师生真挚感情,放飞美好憧憬。在浓浓的感恩氛围中,师生都被感动着。开展“幸福小管家”课程,让学生掌握10项体育技能,阅读时间超2000小时,会做10样基础饭菜,懂得出行规划,了解理财消费。通过体验实践,学生健康、好学、负责的品质逐步形成,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显著提高。
培养“能孩子”——科技承载梦想,创新始于少年
“能孩子”启迪学生学习创造,围绕探究、创新等主题,借助科技创造发明和项目化研究,搭建多元化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热爱钻研的品质。
在全校少先队员中开展“小手拉大手,引领环保新风尚”垃圾分类实践体验活动。号召队员们在家中开展杜绝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实践活动,通过绘制垃圾分类减量宣传海报、征集垃圾减量小妙招、制作废物利用创意小作品、录制垃圾分类减量儿歌等方式,引导全体少先队员做垃圾分类减量的表率,带动家庭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了解可回收资源再生价值,提升绿色环保意识。“纸与生活”“纸与生态”项目化研究活动,探究生活用纸存在的浪费现象,开动脑筋合理利用,使小小一张纸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小培养科学探索意识,从关心最新科技成果开始。开展航天主题活动,通过观看“天宫课堂”,让学生了解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性、航天员在太空的生活等精彩内容,感受祖国的伟大、航天科技的强大以及载人航天事业的壮大。北京冬奥会是环保冬奥、文化冬奥,更是科技冬奥,各类场馆蕴含着许多高科技元素,学生探究原理知识及技术应用背后的故事,破解冬奥会里独一无二的中国密码,展现了对科学的向往。
“人人上听评思”:智能人文双翼齐飞,赋能专业成长
教师的幸福感源自于多个维度,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来自于职业的成功感,来自于课堂教学的成功。正因为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甸柳一小始终把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自2010年开始,学校着力建构促进教师人人发展的校本培训机制,十几年来一直坚持“人人上听评思”活动。全校以学期为单位,人人都上研究课,以上课为载体展开教学研究,机制的核心是“思”。活动中,研究主题落实学校教学改革要求,呈现教研组研究成果,形式结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根据研究课开课范围,教师都要听课,教学管理团队跟踪指导,听课变为研究的过程。听课之后进行现场评课,突出时效性,将新理念结合课堂实际加以深化,共同发现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无论是上课、听课还是评课,反思贯通全过程,目的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教管中心及时发布活动成效,扩大活动影响力,提高教研组与教师的荣誉感。
现在这一活动已成为学校的教研传统,有的老师开学第一天就到学校教管中心询问自己上研究课的时间,早早研究,争取上出自己最高的水平。为了上好一节课,老师们总是反复磨课。录播教室装有自动录播设备,教师可以把自己上课的过程录下来,反复观摩回放,进而不断改进、提升、创造。于是,录播教室成为学校最热门的功能室,里面的灯总是最早亮起,最晚熄灭。
课堂教学质量成就了学生,同时更培养出众多优秀教师。在全国、华东六省一市和省级优质课评比中,甸柳一小的老师多次代表济南市参加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在2022年刚刚结束的教育部精品案例评选中,语文教师苗蕊的课例成功入选。
通过“人人上听评思”校本研修机制,上好课、上研究型好课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共识和习惯,而且他们已经超越了一年做一次饕餮大餐的初级阶段,正在谋求把365天一日三餐都做得有滋有味、富有营养。这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理想样态。
近年来,甸柳一小将智慧校园理念和功能融入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构建了四套“电子书包”系统,配有高性能主机和教师机,学生平板数量可满足最大班额要求,实现上课班级人手一机。“通过听评课的过程引导带动其他教师学习使用,现在每名教师和学生都能熟练操作‘电子书包’,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副校长刘中介绍说。
杨校长认为,智能化课堂具备终端显示、资源互动、智能分析等多重功能,最终实现因材施教,服务于学生个性成长、教师精准指导,对改进课堂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智能化促进教研呈现新样态,甸柳一小在区域内率先建设了全国智能研修平台系统,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融合,探索出“人工智能+教师教育”的研究模式。平台系统可实现全程录课,并以30秒为单位对课堂进行“切片”,自动记录每个片段的师生行为,通过数据研判,最终生成分析图表和报告,提炼出这堂课的课型特征。“通过系统过程跟踪,生成AI学情分析报告,教师以教研组为单位,加强备课磨课全流程指导,能有针对性地提高课堂活动组织效率。”学校教学管理中心副主任范荣德介绍。
尽管AI已经几乎无所不能,但是教育的首要功能还是呵护人的心灵。智能化校园,“人人上听评思”磨课机制,支撑它们的是科学、技术,背后蕴含的则是教育的本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为学生的幸福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就此,杨校长谈起他心目中好教师的标准:第一条就是要喜欢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喜欢,这是前提;第二条是要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三条要业务精湛,经过自己的钻研和思考,把研究成果与学生分享;第四条要有服务家长的耐心、热情和智慧。
优秀教师营造出的快乐、和谐、积极的氛围,影响着每一个学生、家庭,使之与学校共同幸福成长。
让我们把视线切回操场。体育课上,孩子们挥洒着汗水和欢乐。其中一个八九岁的女孩在同伴中特别耀目,她尽性跳舞,娇憨红润的小脸上淌着晶莹汗珠……记者忍不住问她: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她边笑边答:我就是高兴啊!同伴一起为她踏足鼓掌。记者拍照的一刹那,孩子们发现了,七八个孩子冲刺一样匍匐到草坪上摆姿势,纵情大笑。春光娇媚,幸福天使大概就是这般模样。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甸柳一小正在秉持“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创新提质,追寻教育梦想。这所面积不大的校园支撑起的精神空间竟然如此阔大、幽远、丰富、绚丽———学校之大,不在大楼,不在物理空间,而在于品格,在于精神内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