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潮起,激活一池春水———记张永波和他的荣成教育改革

发布日期 : 2022-03-04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本刊通讯员  郭志勇


荣成,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海岸线长达500公里。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先后两次来荣成筑桥立祠、观海祀日,汉武帝也曾前来祭拜。荣成还是革命老区,先后走出了170多位共和国将军。古往今来,带有血性的荣成人,一直向海而生、踏浪而行,世世代代争做逐浪时代的弄潮儿。

带着血液中流淌着的荣成人敢拼敢做的文化基因,20191月,经组织安排,张永波履职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任党组书记、局长。教育事关千家万户,他明白身上的担子有千斤重。2015年以来,荣成市委市政府先后投入近30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0多所。在教育硬件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上,如何提升教育的发展内涵,推动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期望、人民的需要、学生的发展相吻合,是摆在张永波面前急需思考的问题。

上任之初,张永波便直奔基层一线,单枪匹马在下面转了三个月,调研资料汇总了三大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多年养成的细致工作态度和务实工作作风,让他在脚踏实地的调查中看清了荣成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改什么?教师做什么?学生要什么?张永波首先就主要问题施问,寻找答案。

“推动一项工作的前提,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当前教育改革的困惑是,无论校长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习惯原有的思维定式、教学模式,不愿动,不愿改。上面九层风浪滔天,下面却波澜不惊。当前工作措施,就是一个目标:只有大家动起来,我们的改革才会活起来,荣成的教育才能强起来。”20192月,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张永波把教育改革的第一枪,瞄准了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事改革,拉开了关于如何调动人员积极性的工作序幕。

闭环式的校长论坛答辩模式,会不间断地持续下去

20199月,荣成市实验小学报告厅里,首届基础教育改革论坛令人耳目一新,与大家以往看到的论坛形式不同,这次台上的主角是校长,6位校长正襟危坐,等待着主持人现场提问。没有任何提前准备,也不存在现场作秀,一切显得那么的高大上,一切又都那么的接地气。台下观众不知道的是,台上的校长已经汗流浃背。上台“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20195月,荣成市政府决定每年拿出600万元,与上海市合作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市教体局从全市筛选了11所基础水平相对较好的学校,对标改革先进地区,以特色品牌学校的培育为引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如何对标高位?如何直面短板?如何提升自我?对标先进地区学习4个月后,张永波给出了上台的每一位校长要“论”的第一个话题———规划学校的发展思路,这也是张永波深化队伍改革的第一步: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改革的引领力。

与往年年终工作“念念稿子,泛泛而谈”不同,张永波对此次校长论坛有着明确的要求,校长们不仅要全程脱稿,而且要体现“三说”“三不说”。“三说”,即说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说心中的困惑和疑虑,说自己对别人观点的再认识。“三不说”,即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不说,已达成共识的话不说,与主题无关的话不说。每人限时25分钟,全场600多名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干部、骨干教师和家长代表现场观摩,全市直播。“说”仅仅是论坛的一部分,上台者还要现场接受来自上海课程团队专家的线上连环追问和现场不记名观众投递上来的小纸条,答辩后要接受全主场600多名教师的评分,直至排出名次。能不能在台上“顶下来”25分钟,这是让全体校长头痛的一个问题。第一轮6场论坛答辩,45位中小学校长一个不少,集体登台亮相,全员接受质询问效。

“追问—反思—再追问—再反思”,整个链条下来,所有校长累得够呛,也成长了不少。荣成市蜊江小学校长鞠文玲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制约自己成长的问题,就是研究意识和能力的缺失。在专家的引领下,自己通过重新梳理课程结构,明晰了做研究要不断地追问“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终于,蜊江小学的《现代小公民成长课程》于2019年年底被成功推荐为山东省规划课题。不止如此,鞠文玲还将校长论坛的答辩模式创造性地应用到学校梯队人才的培育工作中,定期举办了“蜊小组长论坛”。果然,成功是可以被复制的,老师们也改变了以往对工作泛泛而谈的讨论,逐步将目光聚焦于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难点和痛处,对课题研究的氛围越来越浓厚,“好做事,做好事,做事好”在每一名教师心中已经达到了共识。鞠文玲认为,这一切的改变,都归功于市局举办的“校长论坛”带来的启发。

像这样的校长论坛,从20199月启动以来,到现在已经举办了635场,参与者包括校长、副校长、中层骨干共计326人次,线上线下观看有近两万人次。

“从两年前的茫然、惶恐、焦虑、紧张,到现在的从容不迫,我们的蜕变都是被张局长‘逼’出来的。”齐鲁名校长、蜊江中学校长汤文江感受到,“自从有了这样动真格的校长论坛答辩,我逐渐养成了对工作定期进行复盘、梳理和反思的习惯。”校长论坛的答辩真正催动了荣成教育的造血功能,近两年来,荣成教育人才辈出,先后有7名教师、校长被评为齐鲁名师、名校长。对于荣成教育来说,这是“破天荒”的事情。

“我们的校长论坛答辩活动,第一轮着眼担当,主要是陈述学校发展的规划,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第二轮着眼分享,主要对现阶段性发展成果进行推介;第三轮着眼落实,哪些工作还需要发力,哪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第四轮着眼分享,主要是通过现场陈述或入校观摩的形式推广成功经验。”张永波面对未来,运筹帷幄,信心满满,“这种闭环式的推进模式,会不间断持续下去,这也证明了我们的改革不是短视行为。”

“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是改革的初衷

校长队伍“活”了起来、“强”了起来,这仅仅只是落实了深化改革的顶层推动力,如何让改革的主力军———全市5600多名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感情饱满地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潮流中,这是摆在张永波面前的又一项难题。

20191月,走马上任的张永波摸底了解到,不仅是在荣成,在全省乃至全国,教师们最大的心病是职称,校长们最头疼的也是职称。以往,很多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而很多年轻教师因为所在学校教师整体上年龄结构偏大,职称名额有限,看不到晋升的希望,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热情。

没有了工作热情,何谈把教师这一“谋生职业”变成“神圣事业”?一场真正的教育改革必须解放思想,破旧立新,敢于触及和解决问题,僵化的教师职称评聘机制,多年来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解决不了心病问题,所有的工作都没有了根基。“坚决打通堵点,推动职称能上能下!”20202月,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张永波斩钉截铁,“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干与不干,坚决不能一个样!”

有老相识劝说张永波,职称改革就是革命,拿职称开刀,难免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稍有不慎就会引火烧身,这也是不少县市不敢轻易去啃这块“硬骨头”的原因。特别是在“下”的环节,一定要慎重再慎重。张永波面对着劝说淡然一笑,但那一夜,他独自思考良久。

“所有改革都不能背离‘促进人、发展人、成就人’的初衷,在推行职称改革的进程中,一定要让教师感受到我们的诚意,永远看到希望。”张永波说,让一切变得更加美好,这也是他多年来推动工作始终不变的目标。

在这一原则下,荣成市的职称改革在整体的推进过程中致力于“刚柔并济”的方式,力求让制度“软着陆”,为下好这盘大棋,张永波坚持关口前移,反复推盘,各项工作可谓周密而细致。

——规范考核。严把各个学校的日常考核,及时公布考核结果,接受教师监督和质询,确保公正公平。

——合理设置竞聘条件。达不到规定课时量、工作量或不服从学校管理安排的,不得参加高一级别岗位的竞争。

——科学设置竞聘程序。坚持从高到低逐级竞争的原则,首先组织各级别已聘人员进行竞争,对列入前80%的人员继续聘用,列入后20%的人员要与下一级符合晋升条件的人员进行空岗竞争,竞争不到相应岗位的实行落聘。

——设立“保护”和“复活”两个通道。对年龄50周岁以上、课时量达标、教职工考核列入前3/4和年龄50周岁以下、课时量达标、教职工考核列入前2/3的,可以申请保护,不参加竞聘,既不降也不升;对落聘的也给出路,只要工作表现好,可以申请“复活”。

“新政实施以来,在2020年岗位竞聘工作中,356名教师在第一轮本级别岗位竞争中落聘,305名教师在第二轮竞聘中上岗,51名教师落聘或低聘到下一级职称岗位。”荣成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尤红伟介绍说,这些暂时“下”的教师都将在荣成市“教师成长学院”参加为他们量身定制的“精准培训”。

啃下了“硬骨头”,荣成教师队伍队伍建设积极性空前高涨。

“以往,很多教师评上了职称就失去了上进的动力,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不但工作上不求出彩、思想僵化,还带坏了学校的风气。如今这种现象在荣成教育已经成为‘过去时’。学校里落聘的虽然只是一两名教师,但激发的却是整个教师队伍的活力。”荣成市实验小学校长王晓告诉记者,“论资排辈成了‘老皇历’,不少年龄大的教师也开始主动承担一些辅助性教学工作,如今学校里人人‘抢活干’成了新常态。”

成立教师成长学院,为每一名教师“按需供氧”

20207月,一所“不一样”的教师成长学院成为荣成市教育发展的“关键事件”,而一手策划成立教师成长学院的张永波当天在个人微博中写道:“当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惊恐地发现,越是推进,越感到知识的欠缺;越是发力,越感到本领的差距。原来,做教育,不能混日子;不会一招鲜吃遍天。”

负责教师成长学院管理工作的荣成市教研中心主任王晓洁告诉记者,成立教师成长学院的初衷在于对职称改革、带编分流、转岗交流、跟岗学习的教师,落实好岗前培训,转变从业态度,提升从业技能。随着改革深入,教师成长学院的发展逐步开始系统化、条理化和精准化,注重在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导师的选择上给予参训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关注教师个体的不同需求,力求激发每名教师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可以说,教师成长学院从其诞生起,就传递出不一样的“生命气息”。

“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存在着一个美好的自己,人生的最大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开发自己的潜能,遇见最美好的自己。”教师成长学院首届开班仪式上,山东省师训干训中心主任毕诗文为荣成教师成长学院剪彩并致辞,在这里,他看到了不一样的培训机制、不一样的教师队伍,每一名参加教师成长学院的教师眼睛里都闪烁着希望的光。

“《写作教学策略指导》由语文教研员徐主任主讲,这个我要重点标记……”在荣成市第二十七中学,年近五旬的老教师王迎军点开网址,准备点的“大餐”正是由教师成长学院提供的“网上选课”菜单。王迎军说:“如果菜单里没有自己想要的课程,可以在教师成长学院发放的培训需求问卷中提出建议。这些建议会成为下一期学习菜单的项目,确保所有教师都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培训资源。”

这种“量体裁衣”式的培训,有效破解了以往教师培训中“一点对多面,一课对千人”的固化、低效模式。2021年寒假期间,荣成市第三十七中学小学部教师李竺姿参加培训,以学生的角色进入课堂。体验了什么是“如坐针毡”后,她才理解了那些让自己头疼的“问题学生”,根源在于缺少“爱的智慧”。“一次培训,‘重塑’了我的教育观、学生观,并由此带来了我教学行为上的改变、师生关系的改变以及整个班级生态的改变。”李竺姿说。

“人人是才,人人成才;个个出彩,个个精彩”是教师成长学院的培育理念之一。如何确保培训质量?教师成长学院提出了“三有”原则:“有用”是指培训内容要以满足教师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效”指培训设计要落到具体教育教学问题解决的实处;“有根”指培训内容要立足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有”如何落地?

王晓洁告诉记者:“有指向,更重双向”的评价是一个重要保障。一是将学员的培训表现、考核成绩纳入结业评价;另一个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高度跟踪好参训学员的表现。同时,针对“点单式”服务模式,学院还建立了导师、学员“双向评价”机制,以倒逼导师主动承担培训课题,组织培训时精心备课、研课、授课。

“集中一周时间的高密度培训,加上平时网上按需选课式的分散培训,以及指导教师的跟踪式培训,非常接地气,让我的专业能力有了飞跃性的提升。”荣成市蜊江中学思政课教师王晓霞是首批加入教师成长学院的一名“成长型教师”。谈到自己参与培训的经历,她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

截至目前,荣成教师成长学院共组织培训60多期,累计培训教师12万多人次,为荣成教育深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和智力支持。2021年,教师成长学院被评为全国教师培训培育基地。

“成立教师成长学院,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全市教育教学改革进入深水区,另一方面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和师德师风水平迈向更高台阶的必由之路。”张永波表示,面向理想教育的进阶之路永无止境,荣成的教育改革将永远处于“进行时”。

全员流动,就是引领每一名教师到合适的岗位去

职称“能上能下”、教师“按需供氧”,为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活力,推动了荣成教育改革的春天迈入正向快车道,给荣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荣成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单项改革上取得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全盘谋划推进举措。

2012年,荣成创建为全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但是近年来,随着城镇集约化发展,城郊乡镇学校学生人数断崖式下滑,个别九年一贯制城郊乡镇学校学生总数不超过200人,教师严重超编。与之相对应的是,人口大量涌入市区,市直学校的学生数量持续增长,师资老化、短缺等问题日益突出。师资是教育发展的保障,均衡是优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均衡哪来的优质?

2015年以来,荣成先后组织实施了两轮“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采取了教师调配、新教师补充等多种措施,统筹教师人力资源,但是外来人口的持续涌入和城镇集约化的高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人力资源有效配置速度。“沿海乡镇外籍学生多,优秀师资短缺”“城郊学生少,教师严重超编”“市直学生数量大,教师比较紧张”这三大问题,严重制约了荣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两轮‘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从根本上释放了教师的人事关系,推动了教师从学校人成为系统人。在人力资源统筹上,我们必须在改革上还要再深一层,职称‘能上能下’,岗位同样也‘能进能出’,流水不会腐,户枢才不蠹。全员动起来,引领每一名教师到合适的岗位去。”张永波在市委常委会上给自己立下了“军令状”。

有勇还得有谋,坚持把事情做细做实做透,也是张永波的性格。对于全员交流轮岗,荣成市坚持通过柔性引流、刚性推动、顶层互动和定期交流等多种渠道,全面统筹推动了教师、中层干部及校长的交流轮岗。

柔性引流方面,着眼全面提升边远乡镇学校待遇,将其职称实行计划单列,考核奖励上浮10%;将边远学校缺岗情况提前向全市公示,对超编学校人员进行宣传动员,让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提前自主分流。2020年,荣成共有54名教师与缺岗学校签订了聘任合同,14名教师主动申请到边远乡镇学校任教。

刚性推动方面,荣成教育严格落实市委“定编、定岗、定责”原则,组织全市所有学校根据编制数、课程设置方案、工作岗位需求等,公开设置岗位,组织竞争上岗,落聘者统一进行分流。2019年、2020年两年,荣成分别有62名、61名教师带编制分流到缺岗学校;三年来,全市共有1123名教师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城乡交流轮岗。

顶层互动方面,明确规定,在同一岗位工作满6年的中层以上干部需要带编制交流轮岗。2020年,全市共推动32名校长、34名中层干部交流轮岗。2021年暑期,结合全员交流轮岗,又大刀阔斧地调整了校级干部54人、中层干部108人。教师的全员流动,在缓解强弱学校师资不均衡的问题同时,更加有效解决了部分干部看摊守业、不愿改革和部分教师思维僵化、不思进取的问题。

“高质量的教育,需要高质量的人才。组织学校核岗定编、教师交流轮岗,不是把年老体弱、业绩落后的教师交流到边远乡镇。配置人力资源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合理有利,人员搭配要得当,教育改革才会形成合力。”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政工科科长张婷婷说。

“教师需要改变心态。”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中国之声《新闻有观点》采访时指出,新一轮的教师交流轮岗是全员的、制度化的,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在此过程中,必须要解决教师管理和评价体系的问题。对于带编分流、转岗交流、跟岗学习的教师,荣成市依托教师成长学院,落实了全员精准培训,并将培训结果与绩效考核、职称评选等内容直接挂钩,确保了上岗教师人人在专业素养上都能过关。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灵魂在文化,基石在教育。在乡村教育的振兴上,在推动全员交流轮岗的基础上,荣成市在职称评选、绩效考核、基础建设、荣誉推荐等方面加大了倾斜力度,全市20处乡镇的教育教学质量均实现了高质量发展。2020年,荣成市被山东省教育厅推荐参加首批“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验收。

落实“五育并举”,素质教育已经在路上

校长论坛答辩目的在于推动校长成为改革“领头雁”,引领每所学校发展都有梦想;教师队伍改革目的在于,激发每名教师的内在驱动力,不甘做平庸的教书匠;而教育的所有改革都有一个根本指向———推动学生个性化成长成为主旋律。

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生命成长,而生命成长是绚丽多彩的,绝不是单色系。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2019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为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国家不是没政策,我们不是没方向!有了队伍改革作保障,我们还怕什么?千难万难不是真难,畏难才是真难!”与上海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提升项目之后,张永波马不停蹄先后三次带领团队到江浙教育改革先进地区观摩素质教育,上海七宝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江苏海门高级中学……观摩学习之后,他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先进地区的素质教育已经不止领先荣成一个身位,历史的责任感让他一刻也坐不下来。

合作只是契机,转变才有出路。选定11所特色品牌学校为试点之后,荣成市就明确提出了特色学校的发展路径,没有特色项目,如何能让同行认可;特色项目形成发展优势,才能打造学校特色;在县域内形成叫得响的学校特色,才能称之为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成为了荣成素质教育改革的“三部曲”。

11所品牌培育学校立足特色课程建设,率先突破,走在前列;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解决问题更精准,实现目标更可行,聚力发力更透彻。“百校百面、各具风采”,荣成特色学校创建开始集体发力:城郊第二十中学,全校学生只有180多人,学校确立了“自信教育”的特色项目,引领师生们不因学校小而受限,昂首挺胸做教育;偏远乡镇第二十四中学,确立了“精致教育”的发展方向,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特色,发展态势迅猛……

没有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改革不是花拳绣腿,不做表面文章,更不是跟风盲从。各个层面在改革上到底发力如何,还需要成果检验。202178日至16日,为期一周的全市特色课程展示在荣成青少年科教中心拉开大幕,义务教育阶段8所品牌学校、8所培育学校集中展示了渔家号子、渔家秧歌、模拟飞行、创意美术等12大类120多项特色课程。

“学校航模课程展示,都是学生主动报名参加,项目全部由社团操刀,效果‘杠杠的’!”第二实验中学校长于承志正带领家委会成员现场观摩,大家不停鼓掌叫好。这既是全市特色学校创建以来的第一次全面特色课程展示,更以此搭建起学生“唱主角”的实践活动大舞台。此次集中展示活动吸引了全市10万人次参观,社会群众、各级媒体好评如潮。

改革启动以来,11所品牌培育学校共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称号45个,接待外来参观考察团60余次。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特色学校12所、省级特色学校22所,荣成市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区。学生成了改革最大的受益者,校园里孩子们活动的身影多了,脸上洋溢的笑容多了,他们的自理、自立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200多名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的航模、创客、演讲等大赛中获奖。

“课程集中展示,只是我们检验成效的一种方式,目的在于通过向社会展演汇报,让大家检阅成色,提升荣成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和社会美誉度。”督导室主任王华祝说,“我们还定期通过组织入校实地观摩、召开经验介绍会等方式,相互借鉴学习,优化整合资源,共建合作发氛围。”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全市共组织开展入校实地观摩4轮、16场次。20211013日,威海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在荣成市举行,荣成实验中学、好运角小学、第三中学代表各学段做了现场劳动教育集中展示,孩子们不是在当“演员”,而是实实在在做“农夫”;不是在当“看客”,而是在唱“主角”,市域内200多名专家现场观摩,荣成教育特色项目发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

“近年来,我们通过建机制、设基地、强师资等途径,开发劳动课程100多节,建立校外劳动基地98处,聘请劳动教育辅导员110多名。这里的劳动最幸福,这里的劳动也最光荣。”分管劳动教育的刘忠伟副局长自豪地说,“全面推动劳动教育由‘体验式’向‘实践式’转变,在荣成已经全面落实。”

“着眼担当,我们组织了校长论坛答辩活动,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着眼分享,我们组织推介了现阶段特色发展成果展示;着眼于完善,我们目前正积极对接教育改革咨询委员,通过入校实地调研、远程视频指导等形式,组织实用型专家‘一对一’对学校特色创建成效诊断评估和专业指导。”20208月,为进一步为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荣成市组织召开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议,成立了教育改革咨询委员会,朱永新、杨国顺等教育行业“大咖”定期为荣成教育高质量发展把脉正向,荣成教育正稳步迈入改革的春天。

奋斗者可敬,成事者有法。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以李大钊的名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求真务实的精神、奋发有为的姿态,也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们确立了苦干实干的主旋律和主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自2019年张永波履新教体局,转眼已过三年。三年来,他围绕着“教育改什么”“教师做什么”“学生要什么”这一主题,积极思索,大胆创新,成绩斐然。

而今东方潮又起,风正好扬帆。张永波说,一名合格共产党员所做的,就是以奋发有为的姿态,永远争做新时代的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