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品德课中安全教育的渗透

发布日期 : 2018-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小学    

 

目前,小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很薄弱,对于许多安全隐患很难意识到,这就导致他们比成人更加容易遇到危险。作为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去。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巧妙地在品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我成为品社教师以来一直积极探索的课题。下面是我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认识安全隐患

品生品社课程标准中提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脱离儿童的生活来培养良好品德是不可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创设各种生活情境,遵循明理和导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原则。

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学生自己去参与、去体验,只有自身经历了的,理解了的,才算得上真正的获得。教育家蒙台梭利说:“一件事,我听说了,随后就忘记了;我看到了,也就知道了;我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在课堂上,孩子们通过亲身参与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各类体验活动,感受到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彼此分享,有利于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习惯的养成。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居家安全不大意”——“小小安全检查员”环节:

师:跟随摄像机的镜头我们一起去看一看第一组同学;看哪个小朋友看得最认真,能看出需要提醒他怎么注意安全?(播放录像:班里同学自己在家做家务)

师:他可真能干,一会儿工夫干了这么多家务,那你想提醒他注意什么呢?

生:不要拿高处物品,用湿手插电源。

师:谁还发现了什么?

生:不要刀尖朝外放,刀尖朝外传递,扫帚乱扔,药品与食品一起放。(如果生说偏了,师要加以引导,如让学生注意看刀、杯子等)

二、联系实际,提高安全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依据这些特点,我特意收集了一些学校周边发生的安全故事引入新课,用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对于学生来说,课本上的故事他们早已通过预习等方式了解了,照本宣科的话很难再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我们要积极把握他们的兴趣点,从侧面切入。例如,四年级上册的“交通安全每一天”一课,我就先给学生们讲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例:同学们,还记得学校开运动会的那一天吗?清晨,同学们都穿着漂亮的演出服,一路哼着歌,安全地到达学校。可是,三年级四班的一个男生却住进了医院,为什么呢?他在上学路上一边玩球一边过马路,球滚了出去,他就在马路上追着球跑,完全不顾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结果悲剧发生了,一辆出租车撞上了他,他被撞倒在地,头部出血,晕过去了……还好,经抢救生命总算保住了。可他承受了手术之苦,还要卧床休息好长时间,爸爸妈妈也都吓坏了。安全意识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啊!听了老师的故事,学生也乐于收集和分享身边的交通安全故事。通过在课堂上讲述符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各种安全故事,让他们对某些问题产生感性认识,再加上简要生动的分析,使同学们获得相应的安全知识,激发爱惜生命的情感。

三、表演辨析,指导安全行为

品生品社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这点有限的时间,同时还应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把学习融入生活之中,可以使他们在生活中更好地保护自己。

例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交通安全每一天”这一课中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请同学们来闯关。睁大眼睛仔细看,判断一下哪些同学的做法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下面请小演员们上场!(生表演)

场景一:闯红灯。终于放学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得赶紧回家吃生日蛋糕,糟糕!红灯亮了。不管了,反正车也不多,我还是先闯过去再说!(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不对?如果是你会怎么做?你以后可不要闯红灯了,太危险了!)

场景二:把头伸出车窗外。今天爸爸开车送我来学校,在路上我看到了我的好朋友,我就把头伸出车窗外,和他打招呼。(他做得对吗?为什么不对?那你快告诉他以后应该怎么做。)

场景三:过天桥。老师让我去南院送资料,横穿马路去南院虽然近,可是太危险了,我还是走天桥吧,安全第一!(他做得对吗?)把掌声送给他!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把学到的交通规则用到生活中了,第二关又没难住你们,恭喜你们顺利过关。

总之,品生品社课中蕴含安全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从而更加灵活地处理教材,运用各类富有创造性的手段将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安全教育迈入课堂,迈入学生生活;让安全与学生一路同行,幸福与学生终身相随;让每一个鲜活而美好的生命如花般绽放,让孩子们的童年拥有美好的回忆。

 

(《山东教育》2018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