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犯错的权利

发布日期 : 2010-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峰小学 杨冰冰

  前不久,我市举行了“同课异构”活动,《灯泡亮了》这节课三位教师设计了三套教学思路,每位老师的设计都很用心。这种异构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作为一名听课者,我的收获也很大。但是,在孩子的探究问题上,我觉得有的课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现剪辑其中一些教学片断与大家一同探讨。


  案例一


  师:(展示一号材料袋里的灯泡、电池、导线)能不能用这些材料让小灯泡亮起来?


  生:能!


  师:先给同学们两点建议:1.先画出来,哪种方法会亮,哪种方法不会亮。2.按预测图进行实验,看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有什么不同。


  (生探究后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生的连接方法多种多样,有的灯泡亮了,有的灯泡不亮)


  师:你认为在什么情况下小灯泡才会亮起来?


  ……


  反思: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本节课教师抓住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学生先大胆猜测,然后根据猜测进行实验探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明白了“回路”的意义。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大大激发了后续实验探究的热情。


  案例二


  师:(向学生展示电池、小灯泡、导线之后)材料盒里还有没有什么材料你们不认识?


  生:(举电池盒)这可能是放电池的。


  师:这叫电池盒。


  生:(举开关)这可能是开关。


  师:其他同学也找找你们的开关。


  生:(举小灯座)这是指示灯。


  师:这是一个小灯座。使用它时,将灯泡拧进环里就行了。


  师:(举电路板)你们知道这个白色的板有什么作用吗?


  师:为了方便,更有利于展示材料,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这个电路板。那么,同学们能利用这些材料,让灯泡亮起来吗?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呢?老师要看看哪个小组最先使灯泡亮起来。


  (由于材料简单且易于操作,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所有小组的灯泡全亮了)


  反思:


  表面上来看,案例二给人的感觉是非常顺利,由于教师选择的材料“有结构”,在探究中让学生少走了很多弯路,直奔实验的成功。但是这种让孩子探究过程的“顺利”,剥夺了学生真正自主探究的权利。科学课活动的材料,应该是有典型性、结构性、启发性的材料,是能够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发展的材料。这些材料能够让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向前发展。而本节课教师为学生准备的材料,只是起到了让学生简单安装的作用。学生虽然一开始就收获成功,但是这种成功是廉价的,因为这种成功没有激起学生从内心深处的欢呼。从科学的发展史看,在科学的征途上,通向真理的道路往往是以错误为基石的。一个较为圆满的答案,总是通过许许多多的探索者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提出各种各样较不圆满的答案而达到的。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真理和错误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科学只能在不断清除错误中前进。另外,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效果与教学时间的比率上,如果我们只注重教学时间的节省,而忽视了针对学生错误的分析、纠正,教学效果便是没有保证的,教学的整体效率并没有真正得以提高。


  案例三


  片断一:


  师:(认识灯泡、电池、导线之后)在组装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构造,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操作。


  (播放幻灯片)


  师:大家观察一下小灯泡,有没有注意到它的构造?


  生:灯泡里有灯丝,下面有螺丝一样的东西,还有一个小白点。这两部分都是可以导电的。


  师:我们再观察一下电池的两端,发现了什么?


  生:一端是平的,一端是凸的。


  师:平的一端是负极,凸的一端是正极。


  要让小灯泡亮起来,必须要让小灯泡同时接触电池的正极和负极。


  师:我们来开始组装好不好?同学们亲自动手让小灯泡亮起来好吗?


  (生动手操作)


   片断二:


  师:为了方便,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组辅助材料。(出示电池夹、小灯座)你们知道它们是干什么用的吗?这是电池夹,是用来放电池的;这是小灯座,是安放小灯泡的。它们的上面都有两根接线柱,一个红色、一个黑色。用来连接导线。

(播放幻灯片:注意事项)


  1.电池盒的螺丝一端要连接上电池的负极,这样能更好地固定住电池。


  2.电池夹和小灯座上的红色和黑色的接线柱分别连接着电池的正负极和灯泡的螺丝部分和小白点部分。


  师:请同学们利用你们桌上的这些材料,想办法用这些材料让小灯泡再亮起来,看哪个小组的小灯泡最先亮起来。


  反思:


  很显然,两个实验都成功了。于是,第三阶段,执教老师又向同学们展示了开关,学生轻而易举地又将开关组装在了电路里。整个过程仅需动手,就连电路图,也是教师精心画好的、只需学生用线一连的简单图。整堂课中,没有质疑,没有错误,似乎是那么水到渠成,却又似乎少了那么一点点什么。教师渴望成功。在实验前一再地强调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及为学生精心画好的电路图,都可以看出,教师为了防止实验的失败,想方设法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纳入自己的设计中来,几乎没有给学生“意外”的机会。整堂课,学生是被动的,他们的兴趣,仅仅在动手,仅仅为了让小灯泡亮了而已。


  是的,这堂课中缺少的,正是孩子动脑的过程。也就是说,这节课追求的目标仅仅是教会学生如何连接好一个电路,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探究的过程。因为科学知识不是永恒的,而是多变的,获得知识的方法才是点石成金的金手指。我们不难想象,在以后的生活中,当遇到有故障的电路,我们的学生会不会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找到原因。


  “小错不断,大错不犯”,是常常挂在小学老师嘴边的一句话,用于表达老师恨铁不成钢的无奈心情。可是,我们后来又吃惊地发现,小错误不犯的人,常常犯大错误。究其原因,是没有犯错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孩子成长的资源。正如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不仅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成功,对其成功予以激励,而且也要让每个学生获得必要的和足够的失败(挫折),让学生用情感、用智慧和理性去体味品评失败和挫折的滋味与价值。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以实验操作的成败和结论的是否得出作为标准来评判学生行为的价值。我们更要对实验失败的学生予以适当和充分的激励,肯定他们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和正确的想法,让学生形成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因为“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那些不愿意再试一试的孩子们”。学生,尤其是儿童,他们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和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准确,这就难免会“错”。这些“错”反映的是儿童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有时候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这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儿童进步的足迹,阻止了他迈向“错”的脚步,就等于阻断了他迈向成功的道路。


  所以,我们不妨在课堂中设计一点让学生容易出错的环节,诱导学生开展讨论、争辩,激起他们思维碰撞的火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越出“错”反而越真实、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毕竟,出错是孩子的权利。


(《山东教育》2010年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