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品德“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发布日期 : 2018-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莱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潘晓华

 

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是小学品德课的显著特征,而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是品德课程的生命所在。有时,看似热热闹闹的一节课却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缺少内涵的感受。由此,不免产生“如何提高课堂活动化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的思索。笔者就经过反复打磨的“最可敬的人”一课,陈述一下对此问题的拙见。

一、删繁就简三秋树——把握教学目标,合理筛选活动

契合本课内容。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令教师教学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教科书,而是从生活中、网络上可以搜集到丰富多彩的活动素材为己所用。这就需要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第一次的筛选。看哪些活动是与本节课教学内容有关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种类较多,工作性质不同,工作地点也不一样。可是本节课所讲的这类解放军指的是边防战士,讲的是他们在边防线上保卫祖国的感人故事。因此,我在选择活动素材时,比如选择解放军的生活视频素材,只考虑边防战士,至于其他的如抗震救灾或是抗洪抢险之类的,本节不予考虑。

明确活动目的。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活动目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教师在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落脚点和价值,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若偏离教学目标的活动,哪怕是形式再好、活动再有趣,也要忍痛割爱。本课的教学目标可简单说为“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江山的保卫者,感受驻守边疆的人民解放军不畏艰苦、为国奉献的情怀,热爱解放军,树立国防意识”。第一次备课时,我曾设计观看“九三大阅兵”活动,以为雄壮的阅兵式场面能为本节课增色。可是对照教学目标反复琢磨,发现此活动的意义只是体现解放军队伍的气势与精神,与教学目标并无多大关系。于是另设计了一段让学生观看现代解放军进行实战演练保卫祖国和平的视频,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军人的恿敢、武器的先进及现代国防力量的强大,激发学生的参军意识、爱国意识。接着,借助当前发生的南海、钓鱼岛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激发学生强烈的保家卫国的责任心,落实教学目标。

把握层次递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品德课三维目标中的第一维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情感认知和发展的三个阶段。情感是心灵的感动,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态度是心灵的感知,属于理性认识阶段;价值观是心灵的感悟,属于更高层次的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本节课中,伴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是学生热爱解放军、尊敬解放军、保卫祖国意识的提高。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更高层次的系统化的理性化认识,为了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层次性发展,教学中,我从学生的世界出发,设计了让学生听、看、做的各种有层次的活动,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逐步推进。“听”——听歌曲,在本节课中出现过两次,但每次听的感受与认知不同。课前的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其目的是为了营造学习氛围。课中的听歌曲《说句心里话》是学生在深入了解解放军的生活与工作的基础上去进一步聆听解放军的心声,更为动情。“看”——看实物、图片、视频。从课堂伊始的看军用品实物,到看解放军工作生活图片,再到看解放军工作生活视频,学生从感官上实现由物到图到视频的梯次推进,从认知上实现由身边到边防的时空转换。由近及远地推进,由单一到详细的呈现,学生认知逐渐增加,感受逐渐深刻,情感逐渐增强。“做”——在本节课中即为体验。美国休斯敦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是何其重要。我设计了三个有代表性的感受体验、模拟体验、想像体验活动,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体验感悟,使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断发展变化。

二、未成曲调先有情——立足学生生活,做好课前调查

新课标强调:“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课前搜集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学生的课上活动、体验做好准备,使学生能够顺利进入本节课学习。因此,课前调查搜集这一教学环节逐渐成为品德活动教学有效实施的必要前提。可实际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只对语数英三科的作业比较重视,对品德老师布置的任务却不能很好完成,这样就会导致课堂为学习而学习,缺乏必要的活动准备和生活积累。因此在本节课中我做好扎实强调。

1.明确调查目的。本节课前搜集调查内容为:(1)搜集亲人、朋友当兵时的用品,并访问当兵时的故事。(2)收集解放军保卫边防线的事例。我明确告知学生利用周末两天时间每人至少认真完成其中的一个搜集调查准备,下一节品德课逐一检查。为预防学生搜集调查不全面,我和学生一样做了必要的课前搜集调查准备,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参与学生的课堂交流展示中,成为他们的一员,而不是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2.做好调查指导。在搜集军用品中告知学生物品要典型不要求数量,详细了解这些军用品的来历,当一名小记者,用笔记录下亲人朋友当兵时的故事。在收集解放军保卫边防线的事例时,告知学生可从网上或去图书馆查找了解更多的故事,一举两得,不仅让学生完成收集任务,还可督促学生读更多的书。

3.跟进调查激励。基于学生学习实际,扎实做好课前调查必须“恩威并施”。若如前所述老师要在下一节课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逐一检查为“威”的话,这一条就是“恩”,在检查落实的基础上对搜集调查做得比较好的学生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评价激励或是精神奖励。本节课我采用了组内加分的政策,学生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进行了课前活动。在课前实践活动中,虽还未上课,学生却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解放军的生活,对解放军产生了一定的情愫,为本节课的学习、情感打好了基础。

三、春风化雨润无声——创设体验活动,内化学生情感

“体验学习”是新课程以来最能体现品德课程特点的学习方式之一。情感性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特点。只有感动心灵、触动心弦的体验,才能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根据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我创设了三种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教室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积极参与,实现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

1.利用实物、图片,感受体验。军用品实物的课堂呈现,唤起学生的真实感受,在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交流共享中,引领学生走进解放军的世界,感受解放军的生活。

2.创设情境,模拟体验。由于解放军的生活尤其是边防军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非常遥远,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南海守礁生活的辛苦与不易?我先出示南海守礁图片,然后创设了茫茫大海波涛汹涌的音乐背景,在呼啸的海浪声音的伴随下,我让学生闭住眼睛想象假如自己就是一名水兵,现在要去巡航。坐在“船上”的学生随着我的讲述,他们的身体自然而然地跟着晃动起来,巨浪的击打、船身的不稳,让学生自然产生了“太晕了”“我想吐”的感受。而我,借机说明,这只是南海水兵艰苦生活的一个小小部分。而当更巨大的海浪背景音乐响起,随着我的描述“运送粮物的船只十天半月不能进岛”,学生内心产生了一种恐慌,努力寻找维持生命的方法,其中之一是喝海水。本欲让学生进行喝海水体验,但考虑到学生的卫生健康问题此活动只能放弃,弃而代之的是让学生回忆夏天在海边游泳被海水呛过的情境,回忆海水的味道,交流喝海水对人体的危害。活动中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耳朵听了、眼睛看了、身体动了、大脑想象了,实践证明此活动真实有效。

3.情境迁移,想象体验。现实生活中,学生不可能真正走进解放军的边防,尤其是海拔5000米的高原。课堂中,我借助多媒体,实现情境迁移。我设计了一个跟随一位央视记者深入西藏阿里的冰嘎边防哨所的视频观看活动,随着央视记者的深入体验及含泪讲述,课堂中的师生大都也眼睛湿润、感同身受,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情感得以内化。

四、踏花归去马蹄香——课后拓展实践,做实知行统一

知行不统一是当前品德教育最大的问题。课堂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到位了。可是出了课堂、出了学校,走到社会中就忘记了,不知怎样做了。德育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未达成和谐统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在生活中通过学生自身的行为得以实现的。如何将本节课的所知所悟在生活中落实,继而坚实本节课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形成一种固定的行为习惯,进而在实践过程中得到思想意识的更大提高?根据教材内容要安排适当的课后拓展实践活动,或个人实践、或小组合作或集体出行。对本节课及与之紧密相连的下节课的“军民鱼水情”这两节“军人”主题系列的课后拓展实践活动,我做了如下设计:

1.开展“我是小军迷”活动。分组收集不同时期的军装图片、武器图片、战斗英雄图片、著名战役等,然后在班中办一次剪贴报、手抄报展览,让本节课的学习效益得以延续。

2.学唱军旅歌曲。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在音乐老师的帮助下学唱一首或几首军旅歌曲,以加强对解放军的认识,增进情感发展。

3.慰问老红军。利用假期调查了解身边的老红军、老战士,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对他们的热爱与尊敬。

4.听一次报告。与德育处联合,利用重大节日邀请莱州曾参加过大阅兵的王洪昌老人到校做一次报告。

5.参观“莱州市民之家”。拓展教学空间,六一儿童节带领学生参观市民之家的“革命历史纪念馆”,并且观看一场革命电影,如《英雄儿女》。

以上五个实践活动,绝非一朝一日就能完成。将本节内容与其他学科或德育活动主题整合,在生活中渗透,在教学时空中延伸,让学生在亲身参与实践中获得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由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实现道德认知到道德行为的转化。

 

(《山东教育》2018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