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难”上的科学课

发布日期 : 2017-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花园学校   田玉臣

 

经常有人说,科学课还不好上吗,平时上课玩玩,期末考前背背。所以,会出现以下现象:没有科学老师怎么办?那你来兼课吧;你年龄大了,别再教主课了,去上科学吧……一方面是因为师范院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科学教育专业,也就没有专业的科学老师,另一方面社会上对科学课的认识还存在偏见,大家都认为语数英是主课,科社音体美等是副课,高考只考语数英,不考科学社会,所以从学生到家长,显得不够重视,出现了剃头挑子一头热,也给学校工作带来了一些无奈和影响。

科学课真的是很容易上吗?科学课真的是无所谓吗?答案是恰恰相反,科学课越来越重要,上好科学课也越来越“难”了。

这个“难”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的知识含量。

从目前的青岛版三至五年级教材来看,共有133课,可以说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现各举一例。电磁学“通电的线圈”、力学“运动与机械”、化学“物质的变化”、生物学“生物与环境”、医学“认识自己”、生理学“人的一生”、天文学“探索宇宙”、地理学“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等等。这就给科学老师的知识储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前不久在潍坊外国语学校参加了全国小学科学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在会上,著名特级教师徐杰上了一节示范课“生物与环境”,课上师生交流了大量的生物学知识,从海洋到陆地,从草原到沙漠,从赤道到北极,从骆驼到蜥蜴,从蛇到雷鸟,从大耳狐到北极熊。我们不禁惊叹于徐杰老师生物学知识的丰富,想问:用了多长时间?怎样获取的这些知识?结果在课后的讲座上,他说,准备这样一节课,前后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怪不得课堂是那样的自然、流畅。试想想,专家用一个月备一节课,我们用多长时间呢?为了那一滴水,真的需要准备一桶水啊。

二是课堂的改革要求。

2002年为界,由之前的“自然”到之后的“科学”,不单单是两个字的变化,其内涵应该是科学课堂的变革。过程由传授知识到科学探究;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老师由台前主讲走到幕后指导,实验由验证结论到质疑挑战。

科学课堂绝不是为了最后得出一个完整准确的科学结论,因为这些课本上都有,百度也能搜到,这些都不用我们去教,学生就能获得。科学课堂是为了激起学生思维的一点浪花,这点浪花会时不时地拍打学生的大脑,伴随他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这才是科学课堂要追求的。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科学名师曾宝骏老师曾说过:他在上“研究物体的下落”一课时,和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探究物体下落的快慢问题,结果,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结论,学生就这样糊里糊涂地下课了。如果按照传统标准评价,这肯定是一节失败的课,然而曾老师说,这就是我想要达到的效果,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无疑挑战了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关于“两个物体谁先落地”的比萨斜塔著名实验,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永无休止的科学探索精神。

三是国家的人才战略。

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在十三五规划中,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念概括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创新排在了首位,这是国家的人才战略。在这种大背景下,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应运而生,将从2017年正式实施。新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学科,是一门活动性和实践性课程,还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综合性课程。即为培养创新意识、发展科学态度打下学习基础。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式学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从一年级开始开设科学课,内容以学生能够感知的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学四大领域中一些重要内容为载体,共从中选择了18个主要概念,最终分解成75个教学内容。毫无疑问,所涉及的领域更广,概念更多,内容更全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是时代的呼唤,这是发展的要求,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需要。因为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创新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要从小培养,科学态度要从小发展。这是教育责无旁贷的责任,当然科学课堂要一马当先,科学老师责任重大。

问问自己,我准备好了吗?

作为一名科学老师,我们能做的只能是:有备无患,迎“难”而上。

一是进行知识储备。教材就像一把万能钥匙,用它可以开启知识之门。你开启的门越多,获取的知识就会越多。比如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一课,课本由6幅图片和4段资料卡组成。这些知识同学们都能看明白,真的不用再去讲了,甚至有很多,同学们也能说得头头是道。那怎么办?总不能上成阅读课吧。于是我开始查找与这节课有关的材料,搜集到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经过筛选整理,确定了植物、动物两条线,有性和无性两种方式,浓缩成包括五段小视频、四幅思维导图及必要的文字和图片,最后突出新技术,并在同学们对新技术的展望中结束。整堂课内容丰富、衔接自然。

二是进行课堂改革。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效果。老师要摒弃传统,学生要质疑权威。还是在这次观摩研讨会上,科学泰斗章鼎儿老师讲了一个案例“我们的缆车”(与青岛版三年级下册“小车的运动”一样),是探究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的一课。老师设计了四个环节,一是准备,二是实验探究(记录数据),三是整理数据,最后分析数据。结果通过分析整理后的数据,发现了大量的结论之外的问题,比如,每次增加一片的一组数据,每次增加两片的一组数据,每次增加三片的一组数据,按一片、两片、三片的顺序增加的一组数据,第一次放几片好呢?每次增加几片好呢?等等。甚至还出现了不支持传统结论的数据。章鼎儿老师说,对这个数据也要感兴趣,不要装作没发现,没有发现是问题,发现了不说也是问题,课要结束在所有学生的共识上。学生上完这节课,结论已经不重要了,学生学会了整理数据的科学方法,培养了分析数据的严谨态度,发展了发现问题的科学素养,锻炼了设计、改进实验的创新能力等等。所有这些才是科学课堂要追求的。

面对新形势,勇敢地向传统和自己挑战吧!

 

(《山东教育》2017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