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看美术和文化课双花齐放

发布日期 : 2016-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惠民县皂户李镇十五里堂小学   王  丽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摆在面前,身为最基层最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我因地制宜,开拓创新,结合当地实际,多措并举,努力提高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培养他们的艺术情操,激发他们对艺术的热爱。

首先,从点滴做起,贴近生活。

我想办法把美术穿插到各学科的教学中,穿插到班级生活、校园生活等点点滴滴中,使知识的增长和艺术教育的提升共同进行。美无处不在,它来自生活,也最贴近生活。我利用美的这个特性,把活动开展得实实在在。在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我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给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和班主任出了一个小点子。我在课上及课间,利用孩子们玩闹的时间,教会孩子们很多的动物、蔬菜、水果剪纸,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都很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的剪纸剪得非常漂亮。为了让孩子们学有所用,学有所练,学到手不扔,我建议他们在剪出的漂亮剪纸上,写上喜欢的字词句,或是一首小诗,或是想和同学老师说的一句话,每天一练,既巩固了知识,又锻炼了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审美能力,真是一举三得。在我的建议下,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让做得好的同学把自己的作品粘贴上墙。知识天天更新,教室环境天天更新,同学们的心情天天愉快,学习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这个班好的做法,又传授给别的班,这样,全校有的班级剪纸,有的班级折纸,班级文化建设了起来。孩子们课下找我学手工,他们互相学手工,就为了更好地装扮自己的教室。我欣慰的同时,体会到美育可以开展在点滴活动之中。

其次,利用学科融合,互增互长,智育美育一起抓。

基于上一次的成功案例,我又想到,何不利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把艺术教育穿插到文化课的教学中,使美育和智育一起开展呢?首先,我在自己所兼职的英语课中“开刀实验”。我把周末作业做了创新改革,把美术作业和英语作业集中到一张纸上——手抄报。我的作业要求是不拘形式,大胆创新,利用学过的绘画知识,编辑报纸,然后添加文字,一周制作一期学习报。我把同学们的报纸装订整理,班里就多了一份学习杂志。同学们涂涂画画,设计绘制得非常漂亮。效果显著,我又让孩子们购买了大而厚的无线格笔记簿,建立改错本,有则改之,没有也不强求,对孩子改错的形式、数量都大胆放手。只有一个要求——图文并茂。没想到,孩子们做作业的兴致更高了,交作业也及时了,作业更认真了。有个孩子还给我提出了一个绘制连环画的主意。于是,班里就多了一本本的绘本。同学们画的连环画,用自己学过的句子编上对话,创新学习,知识得到复习巩固,延伸拓展,对绘画的热爱更是有增不减。在县里的期末抽考监测中,我所执教的班级,竟然取得了全县第二名的好成绩,平均分竟达到了97分。

同事们看到眼里,也纷纷运用这样的方法。语文教学中,也设计了手抄报的编辑,读写绘本的编写;在认钟表的教学中,数学老师也让孩子们动手制作了一个个的小钟表,孩子们操作着学习。我们也同样把音乐教学穿插在了文化课教学中。比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我们让孩子们打起快板,卡上节奏,把诗歌唱出来,还成功举办了赛诗会。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排演成音乐情境剧,唱英文歌曲,也演小话剧。形式多样,大胆创新的多学科融合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又帮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会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开展了手抄报大赛、班级优秀文化展示、讲出你的故事等一系列的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他们创新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注重与当地传统艺术相结合,开展艺术教育活动。

艺术教育就在身边,艺术教育应该贴近孩子们的生活。我的家乡民间艺术资源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河南张泥塑、剪纸和拙朴的鲁绣。我根据实际情况,把十字绣、鲁绣和泥塑融合到一起,从孩子们的兴趣点出发,成立了“秀绣”兴趣小组。教孩子们十字绣的针法,用电脑绘制出需要绣的图案,鼓励孩子们利用课余空闲时间,用十字绣或鲁绣的形式,把家乡的泥娃娃再现在布上。因为贴近孩子们生活的环境,还可以回家到老人那里寻求帮助,兴趣小组开展得风风火火。这样的教学模式,既提高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多措并举的创新教学,让孩子们享受艺术教育带来的欢乐;融合穿插的课程改革,让孩子们饶有兴趣地学习知识;因地制宜的朴实教学,让孩子们贴近生活,学习着,幸福着。

 

(《山东教育》2016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