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改

发布日期 : 2016-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长清区教研室   万传森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作业不仅是一个载体,更是一个过渡桥梁,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密切相连。它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布置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技能。

一、丰富作业设计形式

1.演说交际类作业

在学习了课文《陶罐和铁罐》后,我便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还留给学生一道辩论题“性格决定命运”,让学生来辩一辩,虽然学生年段低,才疏学浅,但是却能联系具体事例进行辩论,各抒己见;并将学到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说一说,学习与人交往。这样的作业使学生的口语交际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在实践中使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待人处事的能力、言谈举止、表达水平等得到锻炼。

2.读写积累类作业

本学期,我们侧重了名人名言、古诗和美文的积累,从学生摘抄的句子中看,学生的阅读兴趣已不仅仅局限在童话和故事上,他们开始阅读诗歌,甚至是散文。这样的作业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的阅读范围越来越广,欣赏水平也在逐渐提高,也为更好地进行习作打下了基础。

3.采集创编类作业

我经常根据教学的需要,安排学生上网或上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刚开始查找资料时,我首先教给学生一些方法,如什么问题到什么样的书里去找,教给他们使用工具书,并向他们介绍一些书籍,或鼓励他们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前,便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小兴安岭的资料;学习了《盘古开天地》后,便让学生找一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这样的作业既扩大了学生的信息容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自尊心强和获得成功感的欲望。

4.奇思妙想类作业

这样的作业需要动用学生全部的智慧,它的完成有时可能是一种直觉或是一种灵感,学生在“奇思”与“妙想”中可能有新的发现甚至发明。如学了《矛和盾的集合》一课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发现问题,解决生活中不方便的地方,虽然他们的想法不够完美,不够新奇,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了。

二、丰富作业批改方式

1.变换批改地点

作业批改一般都在办公室,有时可以尽量利用一些自习课、作业整理课、早上或午间课前十几分钟时间在教室里批改,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和学生打成一片,亲其师而信其道,还可以让学生看到教师工作的辛苦,用教师认真的工作态度对学生进行感化。

2.注重当堂批改

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对于课堂作业可以经常选择有点难度的题目进行轮流批改,这次改班级左边的一半同学,下次改右边的一半。在批改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同学给予及时表扬、鼓励;发现问题,及时指正。也便于及时从学生作业中发现问题,反馈发现教学中不足,对于个别问题因材施教,大范围出现的错误可以当堂改正,节省了教师批改作业、学生订正作业的时间,提高了效率。

3.适当自批自改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评意识,有些作业做完后,学生对自己的作业先作出判断,认真检查,发现错误立即作上记号并及时改正。比如听写词语、组词、按课文内容填空等一些基础知识类的作业,都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自批自改,然后教师再进行二度评判和点拨。而教师在二度评判时要赏罚分明,对于批改仔细、改正认真的学生作业成绩升一级;批改马虎,未能及时发现或改正错误的则作业成绩降一级,以此来培养学生逐步养成仔细认真的作业习惯。

4.尝试互批互改

互批互改可分两种:一是同桌互批,即同桌学生先将作业相互交换,相互判断对错,并要求学生在错误之处批上记号,然后还给本人,同桌相互讨论错误的原因,及时改正。二是小组互批,批改小组通常四人为宜,即前后桌组合。作业批改时,教师提出批改要求,由组长主持,先以某一人的作业做“示范作业”,大家逐题研究,集体批改。这一过程是明确正确答案,集体进行反思的过程。批完“示范作业”,然后逐个自批、互查。无论是同桌互批还是小组互批,最后教师都要全面了解学生“批”和“改”的情况。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作业的责任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使教师及时而全面地掌握信息。

三、丰富作业批改语言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书写认真,但格式正确吗?”等。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殷切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作业做得又快又好,除了打上等级外,还可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真棒!”“太出色了!”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使其学习语文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山东教育》2016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