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衔接

发布日期 : 2016-06-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枣庄市立新小学    

 

“大语文”理念意味着课堂教学不应是自我封闭的圆形结构,而应是全面开放的辐射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立足课本,凸现“例子”“引子”的作用,又要注重向课外辐射,从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能力。因此,学习一篇课文,并不只是知识学习的一个“点”;学习完一篇课文,也并不是知识学习的结束。教师要以课文为根本出发点,想方设法寻求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向四面八方拓展,从而寻找到知识的新的生长点,构建起比较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

怎样才能把课内外阅读教学有效地衔接起来?

一、预习查阅资料,架起文本与课外阅读的桥梁

我在每节课的课前,常通过预习单布置学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学生主动去查阅作者简介、历史背景、文中人物等相关资料,既有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又有利于课外知识的丰富和积累。如,读了张志和的生平,我们就不难领悟到他的《渔歌子》中塑造的为什么会是一位寄情山水、悠然超世的老渔翁形象了;读了李清照的生活历史背景,了解了当时南宋小朝廷的软弱无能,就不难明白她一位弱女子为何会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壮呼吁。这些课外知识虽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而组织学生阅读的,但同时也促动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些知识的积累在今后的课内阅读教学中,还会反作用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二、课内补充资料,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优秀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已有定评的古今中外名著,都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六年级的课本中选编了吴承恩的《西游记》选段《三打白骨精》,编者鉴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对原著进行了适当删减、改编。由于《西游记》这部名著被拍成电视剧,孩子们对《三打白骨精》的内容耳熟能详,而且删减、改编过的文本内容又非常简略,课堂教学如果仅仅停留在对文本的阅读上,学生一定兴味索然。六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能力,我就把普通的阅读理解课改成了名著品读赏析课。先从评定好小说的标准入手,让学生了解怎样的小说才是好小说。环境描写能够烘托气氛,铺垫下文;人物塑造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然后,带着学生先赏析文本的环境描写好不好。文本中的环境描写虽然只有一句,但也能让人联想到下面会有不好的事发生,但烘托效果不足以动人心弦。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把触觉延伸到原著的描写精彩上,从而激发学生课外主动了解吴承恩、阅读原著的兴趣。接着,我又带领学生品读赏析了故事情节设计之妙,人物塑造之妙。在品读赏析时,适时补充一些有助于理解的原著精彩片段。比如:白骨精变成的村姑、老婆婆、老公公的具体模样描写,猪八戒挑拨场面的描写,孙悟空被唐僧惩戒惨状的描写。这些原著的精彩描写,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学生对原著的阅读兴趣。

三、释疑解惑,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阅读教学中,学生会遇到疑难点,教师适时地出示相关材料,学生就进行阅读、比较、分析、整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由古及今、由物及我、由人及己的自塑性拓展,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建构个性的意义理解。

四、课后拓展延伸,把阅读触角伸展得更远

本册教材大体上每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组织课文。每学完一个单元,我都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同主题的文章,让学生去阅读。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些文章学生找起来挺麻烦,因为我们班人手一本《课文同步阅读与拓展》,里面搜集了许多相关文章,所以不用找,只要一课课去读就可以了。为了促进学生认真去读,我还利用晨读课或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赛读。名家名篇读来既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又是写作方法潜移默化地学习,最适合品读、积累了。因此,每学完一篇名作,我就会推荐学生去阅读其他名篇,同时展示交流阅读成果,以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广泛阅读。

五、利用网络平台,提高阅读效率

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阅读效果?我们把目光转向网络,充分利用这一信息平台,快速实施拓展,更多地借助现代音像技术,形象直观,其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他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代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如教学“聊聊当前热点话题”“漫画三国英雄”,就需要学生利用网络,查找大量有关内容、图片、文字资料,以自己独特视角,发表自己对热点话题的观点及对三国人物的认识。

抓住课内外阅读的衔接点,双边拓展,双轨延伸,引导学生知识迁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才能真正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达到课内外阅读教学互促互补的效果。语文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本,既要以课本为“本”,又要努力跳出课本,不断探寻立足课本与课外拓展的广阔中间地带和丰富的联系渠道,从而不断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益。

 

(《山东教育》20165月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