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单元学习的“导”与“设”
发布日期 : 2016-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南校区 杨东生
淄博市淄川市教体局 李 刚
主题单元学习“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能使学习者相对集中、深刻地受到主题文化熏陶,养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谈点体会。
一、主题纵览——“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
主题纵览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明确目标,可以引导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
(一)导线——唤起体验,贯穿始终
如学习鲁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时,通过阅读导语学生知道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这便是整个主题单元学习的“导线”。有了导线的贯穿,学生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各个语言学习点放在整个学习过程的每个环节。观照这些之后,引导学生浏览单元的相关内容,知道这个单元有两篇精读课文《穷人》和《唯一的听众》,有两篇略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和《用心灵去倾听》,知道这个单元的口语交际话题是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习作则是写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写时要注意应用课文作者抒发美好情感的方法。这个单元还设了一个“课外书屋”版块,可引导学生借助电子书包和网络资源浏览更多相关主题的文章和书籍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课文内容的大意,初步感受单元主题的情感,感知单元主题的语言学习点,以便学生相机收集相关资料,为主题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导读——整体感知,全面铺垫
导读一般是每个主题学习的第一课时,目的是引导学生浏览整个单元的全部内容,从整体上接触、感知单元学习内容。比如鲁教版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了解世界遗产”。学生在导读基础上,带着对世界遗产“世界突出,罕见的,有价值的”的模糊印象,带着“为什么我国的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称得上是世界遗产”的思考,去阅读本组课文,在浏览中不时惊叹,并关注到了“独一无二”“享誉世界”“举世无双”这样一些词汇,鲜明地获得了对这三处景观的整体印象,从而自然地唤起崇敬祖国灿烂文化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网络引导学生浏览更多的文本、图片和视频,了解我国更多的世界遗产。
(三)导行——营造氛围,明晰目标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珍惜资源,保护环境”主题学习中,学习一开始学生便通过拍摄周边环境的照片、视频,上传到个人博客中,共同了解自己的生存状况;在学习结束时,小组还合作设计了环保垃圾桶、节能水箱,成立了“环保小队”,将自己撰写的“告资源枯竭城市居民书”印制成传单,走进社区、商场等公共场所进行发放、宣传,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行列,成为“环保卫士”;另外,全班还举行了“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原创诗歌朗诵会。学习目标确立起来的同时,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就随之增强,也就多了一份理性思考,多了一份阅读期盼。
二、主题渗透——“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把一个单元的主题弄清后,师生已经全局在胸,随之而来的就是主题渗透。主题渗透或疏或密,就要依据学习目标而定。何处着密,何处从疏,如何疏密有致?
(一)密在教学预设处
1.立足单元整体,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如主题单元“成长的故事”——“周恩来和肖复兴从小立下了志向,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坚持到底的?”主题单元“科技成就”——“植物种子登上太空,未来住宅电脑控制,这些都发生在近20年里,为什么近20年能够带来这样大的变化?照这样的速度发展下去,21世纪会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类似这样的一些问题,涵盖着整篇、整组课文,甚至超出整组课文,能够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这就不是一般意义的质疑,而是对问题的发掘和重组,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这些有价值的疑问,可以成为教师教学的提升点与制高点。
2.立足学生认知,灵活调整教学预设
学习三年级下册《飞向蓝天的恐龙》时,学生围绕课文提出了许多问题,一些问题接近本质性学习目标,如“笨拙的恐龙怎样演化成轻灵的鸟儿?”有一些问题看起来离开了本质性学习目标,“鸟类的骨骼是中空的,所以才能飞翔。难道笨拙的恐龙在演化中,也能变得中空吗?”甚至有些问题看似离谱,但事实上却很有思维价值。我们面对学生的质疑,尤其是预设之外的质疑,要积极引导,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焰。
(二)疏在课堂结构处
1.迁移渗透
主题单元学习无须面面俱到,篇篇细嚼。略读不容忽略,更不能忽略的是阅读能力的培养。我们要让学生在赏析与研读中,积累个性语言,领悟表达规律,并迁移和渗透到表达自己熟悉的事物上。
2.见微知著
教师要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见微知著”,在学生的体验与知识之间,在课内与课外的文章之间,以整体的思想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建立起整体、丰厚、深广的联系,使得学生学会比较、鉴赏、积累与运用,逐渐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辐射到学生课外的广泛阅读与习作中去。
(《山东教育》2016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