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介入科学实验的支持性策略
发布日期 : 2016-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肥城市龙山小学 魏庆文
实验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实验不断地体验着成功与失败,不断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人格的内涵,获得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和个体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个别差异,对教师的介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介入学生实验的支持性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探究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秉持“强化学生主体发展,倡导自主发挥”的原则。教师的介入是要为学生实验创设更自由和谐的氛围,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教师要通过介入实验,支持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和生成新的实验方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实验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让学生在与环境、材料、同伴相互合作的过程中发展自己。同时,分组实验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更应彰显自由、和谐和创造的“自主探究精神”。
案例:“杯子变热了”实验
交流实验发现。
师:谁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发现。
生:我们发现蜡烛油都融化了。第一个先融化,然后是第二个、第三个……
生:因为给铜条加热,这一端温度高,然后热沿着铜条传到下一个孔,这里的温度变高了,所以就融化了。
生:从温度高的地方向温度低的地方传递。
师:加热点温度高,后面的部分温度低,然后热又传递到下一个温度较低的部位,其温度有升高的,只要有温差就会出现传递,就像是接力棒一样,依次传递。
实验的过程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原本的观察蜡油的融化现象变成了讨论热传递的方向问题,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了学生进一步思考实验本质的欲望。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情况,教师通过和学生对话了解实验开展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验精神”,积极投入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情境,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实验,享受快乐,体验成功。
二、仔细观察、梳理,寻找介入最佳契机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时应仔细观察、梳理,寻找最佳契机。学生在实验中常常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教师一般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使实验进行下去。但也有一些学生会放弃实验。教师要静观其变,留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尝试中积累经验,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当然,一旦发现学生因实在无法实现自己的实验结论而即将放弃实验时,教师必须介入。
案例:“力在哪里”实验
通过前面几个我们感受力的活动,你发现力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接下来老师想让大家用玻璃球来研究一下力的作用。
1.大家看,现在这颗玻璃球在桌面上静止不动,你能用力让它动起来吗?
提问:谁来汇报一下你是怎样做的?
2.提问:现在我们已经会让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了,你能让滚动中的玻璃球滚得快一些、慢一些或拐弯吗?
结论:力可以使静止的玻璃球动起来,也可以使玻璃球动得更快些,还可以使玻璃球停下来。力还可以改变玻璃球运动的方向。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实验操作员积极思考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使实验前期知识储备有了突破,保证了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体现了观察对教师介入的作用。
三、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主导优势
教师介入学生实验应融合多种形式,发挥互补优势。只有灵活选用不同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素养水平,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实现科学教学目的。
教师介入的方式可分为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指在不影响学生意愿的情况下,教师通过提示一个问题或建议,给出一个鼓励或参照,邀请一个同伴加入或营造一种气氛支持学生的实验探究行为。间接介入,指教师以同伴身份参与实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实验操作规范准确性以及严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素养。无论是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要以不干扰学生实验为前提,以不破坏学生兴趣和实验的操作思路为原则,以让学生获得实验体验以及促进学生实验探究水平的提升和全面发展为目的,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进行。
教师介入的方式也可分为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情感性鼓励,即在介入时侧重采用鼓励、欣赏、融入、暗示、启发、建议和引导等方法。如,教师的一个微笑、一声赞美,能鼓起学生战胜自我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技艺性帮助主要包括示范、参与、帮助、指导和练习等。如,教师通过动作模仿、操作示范和实物提供等给予学生具体的支持,使学生破解难题,实现教学结果。学生实验既需要教师的情感性鼓励,也需要教师的技艺性帮助。
案例:自己动手设计滑轮组
制作滑轮组的几个同学坐在桌子边设计滑轮组方案,教师在一旁观察了许久,发现学生什么也没组装出来。有的孩子开始不耐烦了,流露出沮丧的情绪。这时,教师坐了下来。
教师说:“我帮你们设计滑轮组好吗?”学生立刻说:“好。”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学生边听边模仿,不一会儿,滑轮组就设计好了,他们高兴地进行数据采集的实验探究。
几天后,学生又要设计难一点的滑轮组了,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一个正在默默地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同学,并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试一试,相信你们一定会成功的。”教师在旁边仔细观察,在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果然不出所料,孩子们很快设计出几种很好的滑轮组方案。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由于学生对滑轮组的认识比较抽象,在设计方面难以实现自己的愿望。于是,教师通过技艺性帮助给同学们实验带来了很大的支持。但第二次实验时,教师更多的是鼓励学生摆脱依赖,大胆尝试,并将情感性鼓励和技艺性帮助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然,学生实验水平素养和体验并非与教师介入的频率和深度成正比。教师的过度介入往往会干扰、转移或替代儿童原来的活动意向,降低学生的自信心,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教师介入学生科学实验活动应采用以上灵活、有效的支持性策略,适度介入,使科学实验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载体。
(《山东教育》2016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