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成长

发布日期 : 2016-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滨州市滨城区第六小学   孙爱凤

 

2011年,由于工作需要,我由一名美术教师改做科学教师,从此走进了科学教学的殿堂,开启了一次挑战自我的新旅程。为了能尽快适应这一门全新的学科,我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开始,潜心钻研科学理论,致力于小学科学教学实践的训练,备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实验,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经验。对于我这位40岁的“新”科学教师来说,要想快速成长,“磨课”是唯一的捷径。记得一个专家说过:好课,是磨出来的。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当我们面对不同学生时,课堂的经历和生成是不一样的,我们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和思考问题的不同角度,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磨课”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能内化成日渐见长的专业教学技能。“磨课”多数是逼出来的,或者参加比赛,或者上公开课,大部分老师害怕上公开课,甚至不愿上公开课,就是因为“磨课”的过程是非常辛苦的。一路走来,我深有体会,下面就谈一谈我自身的“磨课”历程。

一、事无巨细,做好充分准备

今年开学初,得知我们博达教育联盟将要举行“一师一优课”的科学课堂教学比赛的消息,我立刻报了名。可兴奋的心情尚未安定,突然接到参加本周校级选拔比赛的通知,教学内容还没选好,怎么参加比赛?我非常茫然。时间紧迫,我打开《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快速浏览,锁定了“磁铁的两极”这一课,我将本课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条形磁铁磁力的强弱,让学生在磁铁的5个点上分别挂回形针,通过收集、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为了使学生在实验中得出准确的数据,我事先把实验仪器室里的12块磁铁都试了一遍,有的磁铁两端的磁力太强,得挂70个左右的回形针,实验时间太长;有的磁铁两端的磁力太弱,连一个回形针也挂不住。我把这两种磁铁挑出来不用,从剩下的磁铁中选出了8块磁力大小合适的给学生实验时用,这样学生既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实验,又能收集到准确的实验数据,建立磁极的概念。上好一节科学课,课前充分准备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实验探究课,课前选择有结构的材料供学生进行探究,是学生获取对事物的正确认识,构建科学概念的关键,也是提高科学探究活动效率的有力保障。

二、初次试讲,疏忽教学细节

尽管我事先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可是在第一次试讲中仍然出现了一些问题:

1.课前我把实验用到的材料都放在学生的课桌上,让他们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条形磁铁的磁力哪里强?哪里弱?有三个小组中的个别同学拿出了回形针往磁铁上挂,还有个小组的同学拿出下个实验用到的小车在玩,他们没有参与小组内的讨论交流。

2.学生在磁铁两端的点上挂回形针时,有一个小组没在同一点上挂,把回形针挂在了多个点上围在磁极的周围,这样收集到的数据就不准确了。当我告诉他们这样挂是不正确时,他们说:“老师,你咋不早说!”是啊!我应该在实验前就提醒他们。

3.我在示范用条形磁铁的中间吸很轻的铁粉时,出乎意料,铁粉没有被吸住,这可怎么办?我急坏了,多亏讲桌上还有一块磁铁,只有再试试这块,谢天谢地,这块磁铁的中间吸住了铁粉。课前我随意拿了一块条形磁铁试了试,它的中间能吸住铁粉,我就认为每一块磁铁的中间都能吸住铁粉,其实不然。真是百密一疏啊!

从第一次的试讲中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学细节的至关重要,细节决定成败,想要上好一节课,细节处理得当与否是非常关键的:细节处理得好就能成为这节课的亮点,处理得不好就会成为这节课的败笔。关注教学细节,把每一个教学细节做细做精,整个课堂教学效果才会提高。

三、修改完善,在砥砺中前行

针对以上几个明显的问题,我们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1.事先把每个实验用的材料分好后用袋子密封起来,标好号,需要用时就取相应的袋子,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防止学生乱拿。三年级学生的实验习惯还没养成,需要老师细心地培养。

2.在教学环节中添加了“怎样在点上挂回形针”这个问题,并在课件中出示错误的挂法和正确的挂法,通过对比学生在实验前就清楚地知道怎样挂回形针是正确的,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

3.课前我多次实验找到了一块中间能吸住较多铁粉的条形磁铁,并在这块磁铁上做了特别标记,以便上课时不会拿错。经过完善后,我进行了第二次试讲,本以为会非常顺利地进行,结果又出现了新的问题。

课后我们科组的三位老师一起认真琢磨,进行了深入的教后反思,找出了这堂课之所以不理想的症结所在:

1.课堂提问不明确,不具体

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8个小组收集的实验数据时,提出的问题是:仔细观察各组的实验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发现不尽如人意,只发现了:条形磁铁两端磁力大,中间没有磁力。经过认真反思,我们认为提出的这个问题太笼统,不符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应该改为:①横着观察5个点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②竖着观察一个点的数据,你们又有哪些发现?③磁铁两端磁力的大小一样吗?这样就缩小了问题目标,能明确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有更多的发现。科学是严谨的,但是思维是可以天马行空的,教师的提问就像扯着风筝的线,不至于使天马行空的思维漫无边际地飘荡。教师应该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根据他们的思维特点设计课堂提问,使提问更具可操作性,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2.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没认真倾听

在全班交流“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我们的手有什么感觉”时,有些学生还在玩磁铁或者在跟小组内的同学讨论,没有集中精力倾听。课后我们科学组的老师一起琢磨学生不愿倾听的原因和对策,认为:磁极之间这种相互吸引和排斥的现象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是兴奋的炸弹,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在他们亲身体验开始汇报时,有些学生还意犹未尽,注意力还集中在磁铁和自己的感受上,这时马上进行汇报,学生一定不会集中精力去倾听别人的感受。老师应该在实验结束时立即放音乐,提醒他们停止实验,停止讨论交流,并把磁铁整理好,放到实验桌的中间。老师还要及时表扬表现好的小组,等每一位学生安静了,再组织汇报交流。静是集中注意力倾听的前提条件,上课时强调组织纪律非常重要,在学生实验结束汇报交流之前,老师一定要及时“叫停”,来控制学生保持安静,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反复打磨,功到自然成

针对出现的这两个新问题,我又进行第三次试讲,这次试讲比较成功。每个教学细节处理得当,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样做。在每个实验中各小组的合作活而不乱,他们不但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还能及时整理实验材料,做好汇报交流的准备。在完成实验分析数据时,他们不但发现了条形磁铁中间磁力小两端磁力大,还发现了不同磁铁两端磁力各不相同和同一块磁铁两端磁力也不一样。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静下心来倾听,找出和别人不一样的观点,进一步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思维不断碰撞,不断发展。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亲身经历了做科学、找证据的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为什么小钢珠会从磁铁的中间滚向一端),进而猜测(磁铁中间的磁力小,两端的磁力大),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再通过磁铁吸回形针的实验,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这次试讲用了44分钟,虽然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水到渠成,但是各环节之间还不够紧凑,下次上课要特别注意,争取在40分钟内完成。

回想反复试讲的日子,我脑子里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这节课,吃饭想,睡觉前想,甚至走路也在想,在家里经常面对镜子不停地演练,晚上备课到深夜,因为紧张而失眠。这一路走来,且思且行,苦并快乐着。回首这一路的历程:从茫然、不知所措到矛盾、摸索解决方式再到领悟、豁然开朗,每一步都是自己专业成长中的进步提高,每一次都是自己作为科学专任老师精神上的磨炼与提升。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这次磨课,不仅激发了我的工作斗志,增强了我做一名优秀科学老师的信心,让我享受到一种职业成就感与幸福感,也让我收获了很多。通过这次“磨课”,我深深懂得:学生是我“磨课”道路上最好的老师,我的个人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指导帮助,自我反思是我所必备的能力和习惯。科学任教之路漫漫,我愿为了自己心中的教育梦想,上下而求索!

 

(《山东教育》2016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