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返璞归真
发布日期 : 2016-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无棣县水湾镇庞集小学 杨宝平
最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几次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聆听了名师和专家的讲座,他们大多指出了当前一个现实而不容乐观的教学问题:语文教师“耕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课堂找不到语文味儿”。话语简短,但听起来却发人深思:我们语文教师到底是怎么了?难道是在自己的业务领域迷路了?
究其原因,我想有三:一是师讲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主要表现在一些老教师身上,逐句逐段分析课文现象严重。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哪管学生听不听!殊不知,这样的后果就是老师累,学生躁。二是应试教育思想在作祟,存在于多数老师身上。家长、领导哪一个不关注考试成绩,它对教师的考评起决定性作用,谁不讲究实惠?与其耐着性子慢慢来,不如弄点速效药——只教考试的内容,只为考试做准备,不会就直接告诉学生,抄下记住即可!三是对新课标一知半解,领会不透。一些老师还是没有真正体会理念、吃透理念。所有的教学行为都是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只要真的领悟了理念的内涵,教学理念就会在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观摩课上部分年轻老师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表面上看课堂丰富多彩,但实际上学生自己生成的东西又有多少呢?
贯彻新课标思想,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觉得语文课堂应该做到“三实”:
一、语文课堂要真实
立足实际是一切研究的起点。不管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老师的教,抑或是学生的学,都应求真务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还原语文学科的“庐山真面目”,把“语文味儿”体现在每一节课里,是我们的职责。比如说教学目标的制定。只有教师真正根据所学文本的语言特点、体裁以及编者意图等因素,并紧密结合自己学生的语文实际基础,巧妙找取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才能设计出真实、合理、有效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也只有制定出不拔高、不模糊,可观察、可测量的课程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活动才能够开展得实实在在,课堂教学才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都要定准了方向才能上路,方向对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还会走那么多弯路吗?
记得前段时间,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鲸》一文时,为了不跑偏到科学或生物学科中去,我结合学生已有语文水平和这篇文章所在的单元位置及其体裁,给学生设计了以下预习目标:
1.认识本课条格中的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方格里的10个生字。
2.课下问问别人或查找资料,看看什么是说明文,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3.认真阅读本文,想想作者笔下的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通过哪些词句感受到的?能看出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课堂上的学习目标则定为:
1.认识本课条格中的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方格里的10个生字。
2.用尽量简练的语言概括读书后对鲸的印象,再引用文章的要点加以解释说明。
3.小组内试着说说这些要点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体会这样写有何好处。
4.课下小练笔:介绍一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并试着运用已学会的说明方法。
课堂上,围绕学习目标,我采用个人思考与小组探究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读书探究,交流汇报,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体会每种说明方法的好处时,我采用删除法、对比法等,让他们比较有无说明方法时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各种说明方法作用的认识,整节课学生们学得兴致勃勃。更值得一提的是,课下批阅小练笔时,发现有些学生甚至能恰当地运用上三种说明方法,这令我惊喜。
二、语文课堂要朴实
有句名言说得好:“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总是朴实无华的,它不出声,不张扬,埋得很深。”教育不需要浮华,课堂教学更是如此。不搞花架子,不修饰,不做作,真正以学生为本,真正教学生需要的而又不会的,这才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
近几年,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支持下,经常见到一些老师使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在观摩课上,一会儿展示五颜六色的图片,一会儿播放一段精彩视频,看上去眼花缭乱,很是热闹,还有的直接把课文投到大屏幕上去,代替学生手中的课本,以为时尚。试想:连听课的老师都觉得目不暇接,学生又有多少时间静下心来读书呢?我不是否定信息技术的特殊作用,只是必须要把它们用在刀刃上。
还有时候看到上课教师激情四射,甚至于表情过于夸张,以此想渲染气氛,打动学生。但这种不自然不真切的情绪外露,又能让学生想些什么呢?再者,如果一节课里讲得最多的是老师,最有激情的是老师,勤于表演的是老师,善于总结的是老师……老师在课堂上太强势,学生还会有强大的自信和展示的空间吗?我们在激情澎湃、滔滔不绝的讲课中似乎忘记了我们为什么要讲?为了谁而讲?效果怎样?我们是为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教,不是吗?可我们经常缺少了问题意识,忘记了问题要来自学生的需要,来自学生的主动质疑;我们经常忽略了自己的角色,忘记了课堂的主角是学生,教室应是学生的舞台;我们舍不得放手,孰知老师牵得越紧,学生的发展空间就越小,学生需要有自己学习内化的时间。我们经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对学生的尊重,为了赶任务、赶时间,多少学生深刻的思考、观点没时间展现。这是学生需要的课堂吗?
我经常想: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优秀的老师都能做到一点,且最难能可贵的一点:不压抑学生、不限制学生的发展,时刻以生为本,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自由地呼吸。这样的课堂朴实无华,但却有着实实在在的收获。
叶澜教授也曾指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是“常态性”,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因此,以常态打造每一节课,一步步扎实有效,看到学生真正的成长和进步,才是有效课堂的前提和基础。有效的语文课堂应是原生态的课堂。
三、语文课堂要扎实
一节课很快,只有短短40分钟,可以说稍纵即逝。最近我们学校开展听评课活动,有好几位老师上完课都不好意思地说:“不知怎的,一正式上课就觉得内容太多,上不完!”“这节课时间短,没完成任务。”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过多或过高,一节课根本完不成;二是教学环节华而不实,注重形式化、表演化,浪费了很多时间;三是教师驾驭课堂能力有待提高。一旦出现了自己预期以外的问题,有的老师乱了阵脚,不能因情而变,顺学而导。这样的课堂,学生如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学得凌乱、肤浅、不扎实。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精简教学目标,甚至一节课只完成一项目标,一般只要让学生依次经历个体学习、练习巩固、迁移运用的完整的亲历过程就是成功的。而要落实好某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给足学生学习时间。在学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巧妙借助学生的生成资源达成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迁移性学习,把语言积累或语文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后面,有这样一道课后题: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我觉得这是一个让学生练笔的大好机会。于是学习完这首诗后,我马上安排他们练笔。可当我检查时,发现学生的作文内容简单、空洞,有的孩子干脆写成了古诗词解释,完全没有把诗的意境、情怀描写出来。于是我取消了下节课学习新内容的计划,趁热打铁,改换成习作指导课。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根据诗的意思,展开想象,力争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于是逐步提示他们:
1.当时是什么季节?诗人可能会看见些什么事物?在这样的环境下,远离家乡的人往往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指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
2.诗中有哪些人物?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会带着怎样的表情说?(指导学生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3.猜猜诗人在信中会写什么?(激发学生想象能力)
4.从诗的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中,你仿佛看到了他们各自的什么动作?(指导学生运用动作描写)
经过以上指导,学生们打开了思路,创作的激情随之而来,小手拿着笔唰唰地写着。下课后,一篇篇生动、详实、饱含情意的佳作出现在了我的面前,那种成功的喜悦让我至今记忆犹新,同时也启迪我:课堂上只有教师把教学活动做细致,做扎实了,学生才会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进步。
最后,让我们以崔峦老师的话共勉:“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返璞归真,用真实、朴实、扎实的教学,使每一个孩子的语文素养厚实起来!
(《山东教育》2016年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