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身边资源,开展科技活动
发布日期 : 2016-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 宋军平
我们莱州市莱州中心小学历来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学校投资十万多元建立了莱州市小学段唯一的一家科学探究室,里面配备了一百多种科学仪器供学生实验探究。学校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如:科技小发明兴趣小组、科技小制作兴趣小组、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小组等。另外开发了十多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带领学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经过多年的努力,我校的科技教育成绩硕果累累,在历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共获得30多个省级奖项,其中组织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连续五年获山东省一等奖。
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活动时,我们着眼于生活实践,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家庭,从家庭走向社区,从社区走向社会,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对学生有效地实施科技教育。
我校在实施科技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一、整合学科资源
“本体”学科是实施小学科技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这里所说的“本体”是指学校开设的科学、综合实践等课程。在实施这些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应在传授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同时,重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技能的渗透,初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可将“本体”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可将科学、品德等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及综合实践课程整合起来,努力寻找相互的“交叉点”,一方面丰富课程资源,提升实践活动的课程要素,确保课程设计的整体性、层次性以及连续性,另一方面合理配置学校的课程资源,使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发挥最佳的效能。
例如在莱州市小学综合学科视导评估中,我们上了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如何采访”。这是一节方法指导课,课堂上老师围绕采访前、采访中、采访后三大环节展开。本节课既有方法的指导,又有现场采访的实践;既进行了知识的传授,又进行了礼貌、安全的渗透。可以说,这是一节集综合实践、思品、安全三门课于一体的整合课程。同时,本节课所选取的视频,也颇具代表性,分别选取了小记者注意礼貌的视频、小记者认真记录的视频、采访时表述不清楚的视频。这些视频作为一种课程资源,补充了课堂内容,解决了采访中应注意的问题,体现了人与物的协同。
另外,充分利用科学课的课后拓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科学课不以一节课的结束而终止,它的探究往往延伸到课后,这为我们的辅导员进行实践活动提供了活动的素材。课堂上的探究意犹未尽,课下的实践继续进行,科学课与实践有效结合。
例如,四年级“纸”一课教学,学生认识到了纸的发展历程、纸的作用等。课后,围绕纸的用途又进行了拓展,开展了“走进纸世界,探究纸奥秘”的活动,并且围绕主题进行了五项科学实践活动:活动一,“谁的剪纸最漂亮”,要求每人创作一幅剪纸;活动二,“谁的纸飞机飞得远”,要求每人制作一架纸飞机;活动三,“谁的手儿最灵巧”,要求每人用纸折一件作品;活动四,“谁的纸作品最有趣”,要求每人用纸设计一个小游戏;活动五,“谁的纸能再利用”,要求每人尝试做一张再生纸。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兴致高涨,积极参与。在剪纸、折纸活动中,孩子们纷纷回家请教家长,与家长共同设计,共同创造。当一幅幅精美的作品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时,孩子们的喜悦是写在脸上的。通过剪纸、折纸活动的开展,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折纸飞机、放飞纸飞机过程中,孩子们更是兴致勃勃。放纸飞机时,先是自由放飞,接着小组比赛,最后是班级比赛。在一轮轮比赛中,孩子们将自己的纸飞机一次次进行改造,将机翼折得细一些,纸选得硬一些,放飞时姿势标准些。这一次次的改造,实际就是科学探究。在玩中学,玩中悟,科学课的拓展实践活动给了孩子们一块展现自我的天地。
二、整合教师资源
教师是科技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实施者,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充分挖掘教师的自身资源,解决实践活动中辅导老师资源缺乏的问题。例如,让擅长绘画的老师指导学生手抄报的版面设计,让心灵手巧的老师指导学生的剪纸或编织活动,让擅长电脑制作的老师指导学生的电脑作品,让科学老师协助学生实践活动中的科学实验等等。
例如,在学校开展的“走进登海花卉基地,探究花儿生长秘密”的实践活动中,就由几位花卉爱好者担任了学生的辅导老师。其中,宋老师擅长养花,她的丈夫是花卉研究的专家,专门进行蝴蝶兰的栽培和种植,于是学校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为孩子的种植活动进行了知识的培训,并赠送给学生蝴蝶兰和红掌等植物进行种植,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此活动荣获烟台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省二等奖。
再如,我校的孔老师是位种植爱好者,她班的课外实践活动都是围绕西岭子快乐菜园中的实践基地开展的。学生在老师带领下,翻地、打垅、划沟、撒种、浇水、打药、收获,学生们在亲自经历着,体验着,也在收获着。收获着果实,也收获着知识。从水萝卜间苗的小收获,到生菜整畦的收获,让全校老师共享着绿色蔬菜,学会分享,也是开心之事。孔老师带领学生边劳动边实践边总结,编写了校本教材《请跟我们学种植》,为接下来老师们再次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依据。
三、整合家长资源
科技实践活动大都在双休日、节假日进行,而这时陪伴孩子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支持与帮助是孩子活动的动力。因此,动员家长参与和指导孩子们的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让家长了解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孩子参与社会的能力,锻炼孩子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采访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单靠课堂上是无法完成的,而社会的发展恰恰需要我们的孩子具备这样的能力,相信只要我们将活动的意义讲给家长听,就会得到家长的支持的。
其次,动员家长参与我们学校的实践活动。家长的参与是促进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活动需要家长的支持。譬如,帮助孩子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对活动提供一些帮助,如摄像、拍照、车辆等。如在开展“走进登海花卉基地,探究花儿生长秘密”中,就得到了家长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实践活动是在双休日进行,地点是在程郭的花卉大棚,由于孩子住得比较分散,我们只能动员家长接送。令人没想到的是,家长不但负责接送,而且参与了我们的活动。他们与孩子们一起参观了花卉种植大棚,并与孩子们一块采访了大棚的技术员,家长们将自己平时养花的一些困惑都提了出来,有的家长还拿着本子认真记录。还有家长主动帮我们拍照、录像。家长的认真程度感染着学生,也激励着学生更加认真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家长是支持学校科学实践活动顺利开展的生力军。作为辅导员老师一定要争取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家长的认可,获得家长对科技实践活动的支持,为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整合校内资源
小学科技兴趣活动小组是以操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由各类科技性活动构成,是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实践性探索为主要形式的学习小组。我们整合学校资源,借助教师特长,开设了科技制作、实践种植、电脑设计、航模等科技活动项目。
我校建有科学探究室,里面配备了生命科学、光电学、机械力学等六个科学探究主题的教学仪器及配套设施。依托这一资源,我们开设了科学探究小组,并且摸索出了一套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技能的做法。我们利用科学探究室的仪器,着重进行了操作技能和探究技能的培养。例如,学生在做“水果电池”实验时,做了多次都没有成功。明明是按步骤一步一步做的,为什么不成功呢?为什么电子显示屏上没有时间出现呢?孩子们边分析,边研究,边实践。大家先是认真检查电线插头的情况,不断将插头插到水果的不同位置,发现显示屏仍然没有数字出现。排除这一因素,孩子们又想到是不是水果的问题。于是,孩子们再次尝试将水果电池里的水果进行了更换,苹果、梨、橘子、香蕉等都一一进行尝试。当孩子们将软软的西红柿放进去时,实验成功了,“水果电池”显示出了数字。同学们欢呼雀跃起来,教室沸腾了。原来“水果电池”对水果的选择是有要求的,不同水果产生的电压是不同的,要选择熟透的烂水果,现象才会明显。自此,大家的探究热情更加高涨,因为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玩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玩中自有大学问。”
五、整合校外资源
小学科技教育必须依托家庭与社会,实行开放办学,让学生更多地走出校门,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的科技活动提供活动空间和条件。
首先,建立家庭科学探究角。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室。因此,我校提出了“构建家庭科学探究角”的计划,鼓励学生将疑问带回家,联系家庭,以形成小学科技教育的合力。在家庭科学探究角中,我们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身边的废弃物作为实验的材料,如牙签、筷子、冰棍棒、电线、电池、小电机、乒乓球、各种弹簧、石头、易拉罐等。家庭科学探究角的建立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主探究、展示自我的场所,让孩子们有了更多动手动脑的机会。在家庭探究角中,活动组的孩子用废旧的矿泉水瓶做了测时间用的沙漏,用小电动机做了电风扇,鸡蛋壳和纸板做了“会翻跟头的小球”。家庭科学探究角的开发,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让科学探究活动得以纵向延伸。
其次,建立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社区有着雄厚的科技教育力量和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许多科研机构、种植基地、广播电台、博物馆拥有先进的设备,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科研成果,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的一本本生动的教科书,一笔笔丰富的资产。依托社区,能为小学建立科技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让孩子走出校园,与社会接轨,能为小学科技教育解决内容平乏的缺陷。我校依托社区的力量,建立了“快乐菜园”“三联家电”“登海花卉研究所”“石雕研究所”“气象局”等实践活动基地。我们还聘请了有关的专家、民间工艺师、种植专业户为校外辅导员,为学生进行讲解与辅导,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弥补了我校科技教育师资的不足。
总之,小学科技教育任重道远,作为实施科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充分挖掘和整合身边的资源,拓宽科技教育的渠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技能。
(《山东教育》2016年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