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让品社课走进生活

发布日期 : 2016-0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邹城市兖矿第一小学   刘广建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良好品德的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课程强调“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指的是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指导,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起他们探索思考的情感体验,达到让学生认识生活、适应生活、参与生活的目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施。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与干预,集体活动参与得少,孩子之间交往得少,接触外界机会也不多,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贫乏。另外,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品德与社会》课程仍处在谈起来重要、学起来次要的境地,学生似乎拿不出更多的精力去做调查、搞探究或刻意去体验生活。面对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这一窘境,老师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布置学生课前查资料。于是,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公开课上,多媒体展示的是老师查找的大量资料,学生手持的是电脑打印的一摞摞资料,《品德与社会》课变成了信息加说教课。诚然,《品德与社会》教学离不开信息,但不应是这样没有生活体验地罗列信息。

只有真生活才有真教育。与其在课前要求学生查这做那,恶补生活体验,不如在平时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积累那些自然生成、真实鲜活、稍纵即逝的生活素材,为《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打好生活的基础。为此,我引导学生在班级里开展了“三分钟课前播报”活动,搭建了“家庭乐园”“校园之声”“社区家园”“社会广角”“世界之窗”等播报平台,周一至周五,每天一个主题,大家轮流走上讲坛,围绕当下生活,讲见闻、说经历、谈发现、悟感受,调动学生主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兴趣,让生活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烙印。

一、家庭乐园——引导关注家庭生活

家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家庭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往往司空见惯却毫不留心。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我特意设置了“家庭乐园”这一播报平台,让学生留心观察家庭生活中温馨、有趣的场景,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的学生很有兴致地向大家描述自家饲养的小动物或在阳台种植的花草,孩子们爱护花木、保护小动物的爱心,在交流中得以自然流露;有的学生把家庭藏书介绍给同学,通过相互借阅,拓展了视野,交流了情感;学生讲述更多的是家人之间的故事,比如:全家一起去郊游、给爷爷祝寿、去医院照顾生病的奶奶、爸爸修理水管等。有的同学生动地讲述自己生病时从父母那里感受到的关爱,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由于日常的交流,加深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教学三年级“我的一家”这一单元时,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还通过照片、录像及一些实物,将一幅幅真实而鲜活的生活画面呈现在课堂上,学生感受了家的温暖,悟出了亲情的重要,懂得了尊老爱幼的美德。

二、校园之声——引导关注校园生活

学生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校园度过的,学校里有他们学习的场景、有他们玩耍的身影,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与每位同学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然而这些天天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如果不加以品味,却也很容易忘却。为此,我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把自己的发现带到课堂上去分享。有的学生关注学校变化,哪里新添置了教学设施、哪里新更换了板报,甚至哪个角落种植的花开了,都如数家珍,作为见闻与同学分享。学校开展的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少先队竞选等一些活动就更是谈话的焦点了。他们在参与活动过程中有着真实的感悟,成功的喜悦与失败的教训都成了美好的记忆。有的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也有着不同看法,比如下雨天,学校为了避免雨伞的伞尖误伤到同学,统一要求学生穿雨衣,不得带雨伞。对于这一话题,课前播报几乎演变成一场辩论赛,大家围绕要安全还是要方便展开了讨论,争得面红耳赤。校园之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发了学生对校园生活的关注,相互的交流既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又为“我们的学校”“快乐的校园生活”等单元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社区家园——引导关注社区生活

社区是学生更大的家,他们在玩耍休闲之余,从这里接触到了更多的人和事。社区里的建筑、文化宣传栏、生活设施、一草一木,甚至社区里的人员无不是教育资源。学生在生活中观察着、感受着,从这里,渐渐融入社会。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学生对社区进行走访、调查,而引导学生播报在社区家园中的发现,就是为了把工作做在平时。有的同学很欣喜地向大家介绍社区新增添的健身器材种类,有的兴致勃勃地谈起社区广场舞表演,有的讲述自己在社区医院打针、在商店购物时的见闻,有的同学向大家描述邻居老爷爷在小区绿地里辛勤劳作、植树养花、美化社区的故事。学生睁大眼睛发现社区里的美,也能把发现的问题引入课堂。比如社区里公共设施被破坏、宠物随地大小便等问题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有了真正的生活体验,在“邻里之间”“你们辛苦了”“巧手扮家园”等课的学习中就能很快融入进去了。

四、社会广角——引导关注社会生活

学校、家庭、社区都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但只引导他们关注这些身边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必须有更广阔的视野,去了解认识大千世界,感受社会生活的五彩斑斓。学生最喜欢看电视,根据这一特点,我引导他们在看动画片之余关注“新闻读报”“民生直通车”“说事拉理”等类型的节目,把感兴趣的社会新闻带到班级进行播报、评点。时间长了,学生了解到的事情还真不少。教学“从沙尘暴谈起”,他们会联系到北京发生的雾霾、沙尘暴天气;教学“别吸烟了”“抵制赌博”等课,学生会把官二代酗酒飙车、明星吸毒作为典型的反面资料。这些生活资源学生不仅信手拈来,而且讲得发人深省,因为他们平时关注了、感悟了。

五、世界之窗——引导关注世界变化

日本十分重视让孩子从小就关注世界。不仅学校重视,在家里,母亲也会让孩子经常看“快乐的世界旅行”“未知的世界”“国际新闻”等节目。通过日积月累,学生的国际视野便大大开阔了。相对而言,我们的孩子们对世界的关注度不高。原因有二:一是我们过于重视成绩,对孩子这方面的引导实在是太少了;二是由于学生地理、历史知识贫乏,关注世界的兴趣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引导小学生从感兴趣的世界科技、风土人情、自然环境入手,从熟悉的国家入手,逐渐渗透一些对时政要闻的了解,师生共同讨论一些热门话题,激发学生对世界的关注兴趣。他们通过浏览网页、看电视新闻,会把很多时事带到课堂。孩子们不仅对国际油价下跌、中国军舰也门撤侨、亚投行创始成员国之类的话题津津乐道,还关注安倍在访美演讲中道不道歉、尼泊尔地震为何能被预知却难被预报等新闻热点。有了开阔的视野,学生对“童眼看世界”“缤纷的世界”等单元的学习兴趣更浓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对于《品德与社会》课程而言,生活无处不在,但缺少的是发现。通过课前播报等形式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多方面关注生活,体验“正在过的生活”,不正是擦亮学生发现的眼睛吗?我们只有在学生观察到的、感受到的生活的基础上开展教学,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内心的体验,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