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方法的研究与应用
发布日期 : 2015-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济南市历城区港沟镇中心小学 张学仁 曹洪美
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就能学好数学。如何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初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推进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呢?下面,以“根据已知条件提问题”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由趣生疑,发现问题——激发探索问题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心理学表明,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课伊始,我问学生:“小朋友,今天我们一起去逛逛游乐园,好吗?”学生高兴地拍手叫好。如此简短但有吸引力的话语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愉悦。在复习导入(解决了买游乐园门票的问题)后,请小朋友到游戏区观察各游戏点,同时提出请他们做游戏的喜讯,学生一下子兴奋不已,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做游戏之前,先要到你喜欢的游戏点领一张入场券。不过,这张入场券,比较特殊,上面有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只有动脑筋把问题解决了,这张入场券才有效。”这样,以做游戏为动力,让学生自由选择入场券,改变了教师一题一题的出现,领着学生学会知识点的教学呈现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问题,就会饶有兴趣地想方设法去解决,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其实,各游戏点的入场券上的数学问题,正是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新授前让学生自由去感知、探索新知识,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给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
二、由爱导思,解决问题——体会探索问题的乐趣
1.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思考是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核心,思考是学习的消化阶段。发展学生的智力,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采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引导形式仔细去想,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学生领了游乐园的入场券回到位置后,我请他们不要急着动笔,先看清题目的要求,有不懂的先自己想办法解决。学生接触到新的知识点,一下子不知“从何下手”,有点茫然。但再认真看一下题目,他们许多人就发现了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顿时笑逐颜开。
2.提供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交流对知识的探索
课堂讨论,能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思想,互相启迪,打开思路,举一反三,互相促进,各有所得。
因此,教学时,我提醒他们可以发挥同伴的作用,讨论解决问题。“缺少问题,不能算,怎么办?”“根据已知的两个已知条件到底该选哪个问题或该提什么问题?”“为什么选这个问题,为什么提那个问题?”学生带着对一个个问题的探索,交流学习体会。对问题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相互碰撞,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刺激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的理解,促进消化吸收,促进巩固记忆。
3.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培养多种能力
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提的问题,有时并不唯一,所以,新授部分,我设计了根据条件可以提3个问题的题目,先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海滨售货亭里(图),设计让学生从图中任意找两个条件提个问题。根据这幅图,学生可找的条件很多,提的问题与条件所组成的应用题类型多种,再次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了,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后,根据自己所摆的图形找两个已知条件再提个问题。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开放性的探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求异性,同时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三、结合实际,应用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注重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而且应该尽量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来源与应用。
1.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在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应用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复习导入,我创设了买门票的情境(课件出现画面):“进入游乐园,要买门票。我们班有同学46人,老师1人,你们说要买多少张门票?如果游乐园的门票一张是1元,老师用50元向售票阿姨买了47张门票,谁来说说找回了多少元?”这样,既起到了复习旧知的目的,又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在学生解决了入场券的问题后,我让做对的同学到黑板前,从50颗智慧星摘一颗奖给自己,表示自己很聪明,既鼓励自己,又增强向困难挑战的信心。然后,老师顺势问:“现在剩下多少颗智慧星呢?(现在剩下15颗智慧星。)原来有几颗?(原来有50颗。)”学生答后老师板书,然后老师根据板书提问:“原来有50颗智慧星,摘走了一部分后,还剩15颗。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学生很快就提出了“摘走了多少颗智慧星”这一问题。“那你们摘走了多少颗智慧星呢?”学生脱口而出:35颗。接着,我继续引导:“小朋友这么厉害,一共摘走了35颗的智慧星,哪一组得的多呢?请组长以最快的动作统计一下。”当组长统计后汇报本组所摘的智慧星的颗数时,及时板书:第一组8颗,第二组9颗,第三组7颗,第四组5颗,第五组4颗,第六组2颗。“根据这些条件,可以提什么问题?请四人小组讨论讨论,老师将把剩下的智慧星奖给讨论得最激烈,提出问题最多的小组。”这样巩固新知,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掀起本节课的高潮;又紧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而数学教学另一重要教学模式类型就是探究式教学模式。
所谓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目标,思考问题,掌握方法,敞开思路,交流内容,总结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探究式课堂。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1)激趣引题,自学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是传统教学长期养成的恶习;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是现代教学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联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因此,不必担心学生有没有能力,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重要的是教师相信不相信学生,给不给学生自学探究的权利。能相信学生,也能给权利,学生自学探究水平肯定会迅速提高。
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一个对于学习者来讲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设计问题情境,力求体现障碍性、趣味性、开放性、差异性、实践性。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含的“问题”,不是简单地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更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解疑导拨,独立探究
所谓独立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的过程。因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独立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3)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的形式有三种,教师可根据需要确定选用哪一种更好。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发挥各自的学习探究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然后四人小组再交流一下相互探讨的结果。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可以是四个、六个人。最多不超过八人,合作探究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大班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点或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以往组织课堂讨论,主题不明确,时间不充分,气氛不和谐,图形式走过场多,讨论探究效果很不理想,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一定要引以为鉴的。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干什么?回答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这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明白什么道理,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代。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激励评价,引深探究
评价体验,其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学生主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主动发展的动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评价体验的主要任务在于增强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力,提高主动发展的能力。为此,在课堂教学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合作发现、实践运用等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主动性、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进行评价,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二是要引导学生对探究学习的活动过程进行反思,重点是提炼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有所体悟,并自觉地将思维指向数学思想方法和学习策略上,以提高主动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构成探究性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山东教育》2015年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