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那片杨树林

发布日期 : 2015-10-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沂源县南鲁山镇璞邱小学   张寿星

 

这是一个饥馑的年代。

1976年,我15岁。“文革”的余威还在继续,浮夸之风依旧蔓延。当时,生产队的收成还是可以的。但摊上个浮夸的公社书记,可把全公社的人们害惨了。不切实际的虚报的产量,超出想象的公粮上缴数字,公社书记被表扬,升迁调走了,可社员家里缸中的粮食所剩无几,一年仅够半年吃。

是年春天,正是青黄不接之时。粮种刚播入土,去年的口粮又少得可怜。于是,野菜便成了社员们争相抢挖的“救命菜”。经不住人们几番“扫荡”,野菜挖光了,人们就瞄向几十里路外国营林场的那片杨树林。

现在到处都能觅见白杨树的身影,可40年前的那会儿,有的是一种叫青杨的杨树,高高的树干,大大的叶片。青杨树叶采下来是不能直接吃的,必须“炸”一“炸”,也就是用滚开的水“焯”一下,在清水里浸泡几天,去除苦涩味。再反复淘洗、切碎,拌上少许的玉米面,蒸菜窝窝吃,有时也做小豆沫,但苦味依旧只能勉强吞咽。

母亲紧锁的愁眉,无奈的叹息声,时时敲打我那脆弱的心,我可是家中唯一的男子汉啊!在一个星期日的早晨,已上初二的我,鼓起勇气,毅然和我四姐挎上提篮,带上镰刀,走向陡峭崎岖的山路。初春的早晨,乍暖还寒。翻过两座大山,我们终于在太阳刚越过山头的时候,来到了那片青杨树林。

这片青杨树林,在一处山坳里。林子里一片狼藉,到处是砍下的树枝,叶儿早被捋光了。听说前几天,村里来了一伙人偷树叶,树叶没采回家,提篮子却被看护林场的工人没收了。一只提篮在当时是“大件”,那可是农户家一件重要的用具。既来之,就采之吧。吃饭要紧,管不了许多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四姐在那样的年代,练就了一身娴熟的攀爬本领。她瞄准了山脚下的一棵大树,掖上镰刀,三五下就爬到了树半腰,骑在一个树杈上,用镰刀钩割着枝条,青翠的枝条纷纷落下。我则手忙脚乱地迅速向提篮里捋着树叶……

初春的早晨,阳光是那么美好,空气格外清新。远处传来一两声叫不上名字的鸟的叫声,清脆又悦耳。

树叶就要装满篮子了,我说:“四姐,快下来吧,再割就背不动了。”就在四姐的脚刚触到地的时候,突然,从不远处走来一个人,大约四十多岁,身穿工作服,高高的个子,只是有些消瘦。这可把兴奋之中的我们姐弟吓坏了,心想:完了,白来一趟,树叶采不成,提篮也要被没收了。我双手紧紧护着篮子,四姐把镰刀藏在身后,生怕被抢了去。姐弟俩就这样站着,无助的目光,呆呆地望着那个人。

“其实,你一爬到树上,我就看到你们了。”那个人指着四姐说,“我怕一喊,你害怕了,从树上掉下来。”随后,他压低了声音说,“趁我的同伴还没有看见,你们快走吧!不准再来了。”“什么,让我们走?”好大一会儿,我们才回过神来,急忙抓稳提篮,像惊慌的兔子,一溜烟逃走了。

那篮不同寻常的青杨树叶,让我们一家六口人维持了三四天。

40年过去了,“怕你从树上掉下来”这句话,仍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常想:或许是看到我们姐弟俩衣衫褴褛,脸色青灰,护林的叔叔动了怜悯之心,或许这位叔叔本来就有菩萨之善心,或许……为什么当时没说那简单的两个字——“谢谢”呢?可能是惊恐害怕,没想起来,抑或那时还不习惯说“谢谢”。

想来那穿工作服的护林员,现在也该有八十多岁了吧,愿好人一生平安。

那年,那月,那片杨树林,将永远刻在我岁月的记忆中。

 

(《山东教育》20159月第2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