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梦

发布日期 : 2022-09-20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 山东省齐河县潘店镇西屯学区中心小学    董近近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我的家族中前前后后有十名教师,每一个人都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默默耕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我们全家聚在一起的谈资,“孩子王”是我们相互间的别称。

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中的祖国急需教师,外公从完小毕业后便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真正做起了“孩子王”,因为当时的他也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听外公讲,六十年代初期,家家户户日子过得紧巴巴,更别说送孩子上学了,所以村里有文化的人很少。那时候的学校也不和现在一样有像样的教室,大多是几间低矮的土坯房子或祠堂,摆上几张破旧的桌子就成了教室。外公工作的地方离家有二十多里地,当时没有什么交通工具,上下班都是步行。天气好还好说,如果遇到刮风下雨一走就是几个小时,下雪天就更别提了。所以除了节假日,外公每天都住在学校,白天上课,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真正以校为家。虽然条件十分艰苦,但外公一干就是36年,青丝变白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泥娃娃”,让孩子们不再是“睁眼瞎”——这就是外公那一代人的使命和梦想。

父亲是我们家族的第二代教师。1984年父亲高中毕业成为了一名乡村民办教师。记忆中,父亲每天天不亮就骑着一辆二八式加重自行车行走在乡间小路,到离家二十里外的乡村小学去上课,风里来雨里去,从来没有怨言,整天乐呵呵的。1997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德州学院,3年后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有了正式编制的父亲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力量,工作起来更有劲了。父亲在那里一干就是26年,直到2017年才因年龄大、身体欠佳调回离家二里地外的乡村小学任教。三十多年,身处条件简陋的村小,父亲从未有过半句牢骚。他说教的是书、育的是人,只求问心无愧,最大的愿望就是让这些处在边远地区的乡村孩子都能走出去看世界!如今,年事已高的父亲即将退休,他最高兴的事就是走在大街上,总有他记得或不记得名字的学生大声喊一句“董老师好”。

我是一名80后,家里的第三代教师。受父辈们的影响,我从小就立志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在我的记忆中,儿时经常玩的游戏就是,我当老师,小伙伴们当学生,我在那里有模有样地教,他们一本正经地学。正是儿时的梦想,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热爱。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乡村教师。所谓梦想成真就是我这个样子,心里的兴奋满足与快乐自不必说,单是站在讲台上看那一双双明亮得像天上的星星一样的眼睛就让我陶醉,更让我忘情!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里的娃娃乘上祖国发展的“高铁”,去追寻他们的诗和远方!在乡村教育这块沃土上扎下根来,这一干也已经12年。12年间国家对乡村教育的大力扶持让我们这里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舍由原来的平房变成了高大宽敞的教学楼,楼房内的设施一应俱全。教师也年轻化了,一批批高校毕业生加入了教师队伍,我也由年轻教师变成了中年骨干。一张张奖状整齐地贴在我的书桌前。在教书育人这条道路上,我秉承着家训父志,兢兢业业守望着三尺讲台。我收获了很多,但我最大的骄傲就是受到了学生、家长、社会的一致认可。我想我回报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出色,真正做一名幸福快乐的老师,这就是我的使命和梦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代人,同一项事业,同一个梦想。静下来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想到,我们三代人的使命又何尝不是每一个平凡人的使命,三代人的梦想又何尝不是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