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走进生活

发布日期 : 2015-03-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莱芜市第二实验小学     

 

一、发现数学问题,体验数学源于生活

学生能否从数学角度观察现实生活和周围事物,从而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是其数学意识强弱的重要标志。教学时,我们不仅要重视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步骤,还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情景和参与的机会,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材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我课下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墨水瓶包装纸盒,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主动探索有关的数学问题。学生一边认真讨论,一边动手测量,一边积极分析思考,有的测量,有的记录,自主与合作探索数学问题的热情极高。不一会儿,学生便发现并提出了有关包装纸盒的一些数学问题:(1)这个包装纸盒能容纳多大的物品,占多大的空间?如何计算?(2)这个包装纸盒如果装橡皮能装多少块?(3)制作这个包装纸盒需要的硬纸板材料是多少?如何计算?学生结合课本,经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你问我答,共同思考,最后都一一做出了比较满意的解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真正体验了数学源于生活的原理。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固然重要,但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是一名优秀学生的重要体现。

二、搜集数学问题,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充满着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搜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就会对数学消除畏惧感、神秘感,而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了“比例尺”以后,学生便搜集了一些当地的地图,不少同学看到密密麻麻的地名来了兴趣,一边在地图上指指点点,一边用刻度尺在地图上量量画画,还不时在练习本上写写算算,忙得不亦乐乎:(1)学校到龙山的图上距离为2厘米,比例尺为150000,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2)学校到雪野湖的实际距离为3000米,比例尺为150000,图上距离是多少厘米?(3)学校到黑龙潭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实际距离为2000米,那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又是多少?问题还在不断地提出:学校到赵庄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学校到莲花山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学校到市政府的实际距离又是多少?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学生可能还会提出许多数学问题,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解决,这充分体现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最后,我给大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一幅地图没有比例尺怎么办?还能计算它们的实际距离吗?同学们先是一愣,继而坚定地说:“不能,没有比例尺算什么地图,根本没法计算实际距离。”听到这样的回答,我松了口气,学生对比例尺的内容已经掌握了。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有关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从而感悟到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

三、研究数学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数学就是为了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是人们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学生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现实生活,使学生真正达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活动性和操作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主动研究。近年来,我尝试把操作纳入教学中,如在教完“圆柱体”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纸杯子,给学生一把软尺,一把直尺,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动手测量杯子的高度,底面的直径,底面的周长。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1)制作一个杯子大约需要多少硬纸?(2)杯子能盛多少水?(3)杯子能占多大空间?这样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并且自己解决,巩固并加深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研究数学的兴趣,也解决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索数学问题,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数学教学不能只凭书本,要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脱离生活的数学,把数学知识的学习与学生身边的事物割裂开来,既不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又无法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在教学中,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使学生感到亲切、易懂、自然。如在学完“百分数”以后,可组织学生到附近银行调查一下定期整存整取和国债年利率,然后教师出示问题:小东的爸爸有5000元人民币,请同学们帮他算一算购买3年期国债和整存整取3年存款的收益哪个大?相差多少元?通过调查和实际计算,极大提高了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积极性,丰富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现实生活既是数学学习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山东教育》201512月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