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气息 田园情怀
发布日期 : 2014-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乡土气息 田园情怀
——我看《山东教育》中的“教师文苑”
五莲县街头镇中心小学 张传德
结缘《山东教育》,已是二十五年。喜欢《山东教育》可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一种情结,这源于从事教育的缘故。
初识《山东教育》,目的就是想学点关于教学的技巧和经验。初出茅庐,从一个山村的放牛娃,经历三年的师范教育,十八岁登上讲台的我,面对比我小不了几岁的孩子,只好求助《山东教育》。
岁月流逝,我的教育技艺日臻成熟。我突然喜欢上《山东教育》“教师文苑”这个栏目,个中原因,还是与我复杂的身份有关。
我本农民,生于五莲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自幼在土里爬来爬去的,所以看惯了山,听惯了水,闻惯了泥土的芳香。当了教师以后,我还是要从事田间劳作的,习惯了泥土和庄稼,习惯了青蛙和溪水,只是我耕耘的土地有所侧重而已。种庄稼我是园丁,做教师也是园丁,在我眼里,庄稼和学生没有很大的区别,种庄稼的道理和培育学生更是异曲同工。
所以,中年以后的我偏重于《山东教育》中的“教师文苑”栏目,我不仅仅是去用心品,还用心去耕耘。在这个小田地大世界里种上属于我的庄稼,前前后后种了五六棵,如《种菜手记》、《假日回眸》等。我希望再过很多年,在“文苑”这个旷达的庄园一角,我能种出一小片庄稼或树林,有属于我的小小庄园。因为我喜欢“教师文苑”的乡土气息,所以我种的“庄稼”都带着五莲山区甚至山东人的那种浓厚的乡村味道。
我知道很多老师喜欢《山东教育》,其历经的过程和我是一样的,但是最终的情结都会固化在“教师文苑”上,因为这里才是人灵魂放松栖息的好地方。发表篇论文固然喜悦,但是那仅仅是自己更喜悦而已,而大家津津乐道的还是这些优美的乡土文字呀,那是花朵、树林、河川,是令人遐想的。
我们教师,无论身处何方,闹市也好,乡村也罢,对泥土的气息、对田园的情怀都是难以割舍的。闹市的老师们,尽管身处水泥的丛林,柏油马路的包裹,这种情怀无法入眼但是可以入梦。
翻看这么多年的“教师文苑”,那篇篇文章无不印证我的这种感觉。处于何方的教师,唯一相同的就是拥有或大或小或简或繁的书房,但是弥漫出书房的不仅仅是书香,更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情怀,就是那书香,也融合着泥土上生灵的味道。
我喜欢读这个田园的文章,然后让我的思维伸向不着边际的远方。
这里面涉及的人,除了我们教师自己,多是我们的父亲母亲,是那些和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双亲。他们的手,他们的额头,他们的吆喝声,还有他们手中的独轮推车、柴草,尤其是他们的弓背在与树木庄稼相依为命的岁月里显得那么晃眼。
这里写到的风景,都透着乡村的气息,故乡苇塘里的粽叶,家乡梧桐树丝丝的香气,雪落麦田的无声,假日田野里孩子膨胀的野心,故乡的野花开在小姑娘的发辫上。就是树木,也是枣树、槐树、香椿,这都是乡村特有的树,是乡村特有的意象,是看到树名就有故事的树,这和城市的道行树、绿化树绝不相同。
即便是下雨了,乡村的雨和城市的雨也不相同,那雨丝是打碎在小格子窗户上的那种,是有古诗意境的那种,是可以暂时淹没鸟群清鸣的那种。这种雨,雨前雨中雨后,有不一样的风景和情致,城市根本看不到,只能想到吧。
还有节日,也是那些在乡村老院子里过二月二龙抬头的节日。还有年戏,自编自演的乡村剧目,没有大剧场绚丽的灯光,土台子上却有着乡村的味道,是深入骨髓的味道,在乡村没有快餐,社戏不是快餐,是年夜饭哟。
读这里面的文章,体味的就是家乡的情感。朴素的山庄,蜜蜂的声音,炊烟的袅袅,拨动心弦的是鸡、鸭,还有卧在门前的小狗。
读这里面的文章,我喜欢坐在我门前的大树下,一杯绿茶,几篇文章,情怀弥漫,思绪纷飞。田园的芬芳从书里流淌出来,让我的心灵走向大山、溪流、泥土和蓝天。
(《山东教育》2014年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