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合格的音乐听众
发布日期 : 2014-05-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菏泽市实验小学 孟慧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们的音乐教育既不是为了培养作曲家,更不是为了培养演奏家,而是培养合格的听众。而小学音乐教育则是培养合格听众的最佳场所。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是当前小学音乐的首要任务。
一、多听、多唱,发挥想象力
通过对音乐的聆听,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音乐的情境通过自己的想象力表达出来。比如在欣赏《西游记》主题曲《一个师傅仨徒弟》的时候,初听后老师可以通过点拨和问答的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在聆听音乐时脑海中浮现的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降妖除魔的情境,以此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复听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听唱、跟唱,快乐轻松地学会歌曲。在熟练掌握的同时,举办班级各小组歌唱比赛,通过比赛使同学们感受自己演唱过程中歌曲旋律的美妙,充分调动他们理解歌曲、表现歌曲的积极性,逐渐提高小学生对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的表现能力。
二、入情入境,感受音乐内涵
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也激发起他们积极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的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置情境,让学生获得对音乐美的体验。
例如教学四年级音乐欣赏《西湖春晓》一课,这是一首童声合唱的欣赏曲目,但生活在北方的孩子大多没有身临其境地感受过西湖的美景,因此我根据这首欣赏曲目的特点收集了有关赞美西湖和江南的音乐、诗歌、绘画作品,带孩子们“走进”西湖,了解西湖。我设计了“诗人笔下的西湖”“画家与摄影家眼中的西湖”“我们眼中看到的西湖”三个教学环节,从不同的层面使孩子们感受西湖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对歌曲《西湖春晓》的兴趣,为感受童声合唱打下了基础。接着让学生欣赏童声合唱《西湖春晓》:第一遍,我在歌曲的背景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第二遍,让学生随音乐的节拍轻轻晃动身体,感受八六拍音乐的韵律,体会“朝阳上柳梢,轻烟漫山腰;柳浪莺声报晓,清风随波荡漾;人在镜中喧,船在画里摇”的诗情画意,感受合唱所营造的意境和它的艺术魅力,使学生陶醉在优美的音乐中,获得音乐带给的审美愉悦感。
三、视听结合,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形式及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兴趣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以往传统的纯音乐欣赏课教学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讲”(简介作者生平及作品内容)、“听听”(单纯的听音乐)而已。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学校整体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学的形式,在小学音乐鉴赏课上,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感受各类乐器的美妙声音,比如竹笛、二胡等民族乐器以及西洋乐器如钢琴、萨克斯、长笛、单簧管、小号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乐器的丰富多样,博大精深。可以让学生亲自摸一摸、试一试这些乐器,来满足学生对乐器的好奇感和神秘感,提高他们对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同时可以选择带解说词的音乐童话故事开始让孩子们欣赏。比如有单簧管和大管主奏的音乐童话剧《龟兔赛跑》,有小提琴、长笛、圆号等乐器演奏的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等,这样的音乐故事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音乐。然后再欣赏模拟自然音响的作品,例如模仿钟表声的《在钟表店里》等,这种直观的听觉形象,孩子们容易理解和接受,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参与其中进行模仿和表演。经过上述活动,再逐步引导儿童欣赏纯音乐作品,就能水到渠成了。此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视觉的直观性来帮助听觉感知,有利于孩子们对音乐形象的理解。例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小天鹅舞曲》时,可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种视听结合的方法,对儿童感知舞曲的形象及情绪大有裨益。让孩子们跟随音乐边听边动,有利于孩子们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和理解,使他们体验音乐旋律和节奏的流动性,进而逐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课外延伸,拓宽音乐视野
我们要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性格特征认真选择适合他们的一些课外音乐作品。比如中外经典的钢琴曲、小提琴曲等。低年级的孩子可以选择一些爱听的动画片主题曲,比如《小鲤鱼历险记》里的主题曲《小鲤鱼》及《碧波摇篮》《围棋少年》等;中高年级的孩子可选择《红歌唱得满天红》《爱的阳光》《青春舞曲》等一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歌曲,此外还可进行一些简短的、耳熟能详的经典英文歌曲赏析。总之,要在教材的选择上多下工夫,开阔学生音乐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现代科技使得音乐信息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卡带和CD唱片,大街小巷上随处可以听见流行歌曲,可见音乐赏析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之上了。而在这纷纷扰扰的音乐之中更需要小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音乐辨析能力,以免受一些不健康音乐的影响和误导。
(《山东教育》2014年4月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