炕上的暖冬

发布日期 : 2014-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临朐县寺头镇吕匣小学     

 

父母居住在乡下。乡下有无限的好:青山、绿树、碧水、鲜花,含着淡香的清新空气,鸟鸣山幽的宁静。假期回家怎么也待不够。但是每当冬天来临,家里的寒冷往往让人望而却步。

老家房子是方方正正的农家小院,平时一家人的饮食起居都是在宽敞明亮的北屋——就是正房里,冬天一到,也会用煤炭烧起暖气片来取暖。白天还好说,但冬夜漫长,炭加少了,炉火熬不到天亮就熄灭了;炭加多了又怕通风不好,引起煤气中毒。所以,每逢我们回家,父母就难得安睡:每隔两个钟头就起来添加炭火,生怕儿孙挨冻着凉。听着父母一趟趟往返,做儿女的心里着实不忍。并且房间太多,暖气片末端总是不及炉子旁暖和,找安装工改进过,效果还是不理想;用电来为这么多房间取暖,度过四个月的寒冬也是不现实的。

于是我跟父亲商量在家建一土炕,农村老话叫盘一盘炕。平时父母住,我们回家时也沾沾光。早四五十年前,用泥土托成的土坯来盘炕是很常见的,但是现在农村家庭里家具的摆设早已改变,炕早就被柔软的沙发床或者是棕床所取代。开始时父亲不愿意,也许是早年艰辛贫苦的生活没有让炕给父亲留下好印象吧。在我的一再劝说和“利诱”下,他好歹同意了:材料由我准备,炕支在东屋,建好后若不实用,由我负责拆除。

我踌躇满志地期待着。夏天的酷热刚过,我就燕子衔泥般招呼搬运工往家运材料:水泥、石灰、红砖、红瓦。父亲帮忙计算数量,筹划着炕的尺寸。在金风送爽的一个好日子里,我们的炕动工了。

东屋南北长六米,东西宽三米,炕被计划着建在离门口远的南头,长三米,宽两米。地面已经硬化了,我们的炕是平地起的。我打下手:搬砖、运瓦、和水泥;父亲操瓦刀上阵:先用红砖支好地盘,再在上面用立起来的瓦片砌成让烟火通过的烟囱。烟囱两头留口:一端烧火,一端出烟。烟囱支起来要小心翼翼,尽量找齐到严丝合缝,再用水泥石灰弥好,免得向外散烟。在烟囱旁用红砖砌牢,找平,到炕面。这样,由下到上,由里及外,在出气口用烟囱连接到盖房时留好的烟囱出口里,放一铁炉子在烧火处加热,炕就建成了。

对炕的表面,以前的农村是用泥土做的。保温好,但不卫生。我跟父亲起先是计划用白净的瓷砖来镶面的,考虑到瓷砖的耐火性及耐热性可能存在的不足,最终还是决定用红砖,用石灰水泥来嵌缝。建成的炕方正平坦,红白相间,还颇耐看。

起先炕没干透,不敢用急火烧,怕烧裂了。每天小火慢慢烧干,静候冷空气来袭。

炕上铺一领羊毛毡,上面铺好棉被。秋天时我就睡过几次,一点也不凉。只略略烧了一把火,就热得受不了。

为了这新炕,好不容易盼来了寒冬。老家有数不尽的柴火:庄稼的秸秆,树林里修剪出来的枝条,田间地头茂盛的野草。若搁往年用煤炭来取暖时,这些柴火在冬天是派不上用场的,有了炕就有了它们显身手的机会。只一抱柴火,就燃起一炉熊熊的火焰。硬木像柿子树、枣树、槐树、榆木、杨木等等,父亲将它们锯成相同长短的短棒,整齐地码在墙角,插在火炉里就可以熊熊燃烧,驱走寒冬。关上门,听见柴火在炉子里噼噼啪啪地燃烧,被冷气冻得得得瑟瑟的人,一进屋,只听这火的声音,就感觉暖和了许多。并且越是寒冬,室内外温差越大,火炉就越肯燃烧。三分钟,屋里就热气腾腾。

在火炉上,将自己家地里长的红豆啊、绿豆啊、小米啊、红枣、枸杞的熬上,听滚沸的水在锅里翻腾。或者是在淡淡的水汽中与家人盘腿坐在炕上,捧着热乎乎的地瓜、香甜的花生栗子什么的,边吃边聊。窗外,雪花静静飘落,精巧的剪纸在窗上演绎着传奇的故事,火红的春联在门上闪耀着喜悦的红。这时候,日子是那么悠闲、恬静。乡村的长夜,躺在温暖柔软的被窝里,听火里不时传出的哔哔啵啵轻微的爆裂声,远处有不时传来的犬吠,就会觉得自己离家并不远,与父母、家乡,还有自己,是那么的亲近。

因为炕的舒适程度超出了一家人的想象,父亲对东屋的布局做了调整:将古香古色的原木八仙桌搬了进来,添置了一架橱来摆置茶具等杂物,我们的东屋因为炕的功劳焕然一新、人气大涨。

每逢孩子们冬日回到家,总是先跑进东屋来,脱掉臃肿的棉衣,爬到炕上,蹦啊跳得玩不够。累了就开始为今晚谁睡炕争论不休。父亲说因为我是建炕的功臣,所以只要我在家,谁睡炕是由我说了算的。这时,侄子侄女就一口一个姑姑围着我叫个不停,争取能睡上暖暖的炕。那一次,家里四个孩子全在炕上睡觉,半夜了还吵吵嚷嚷,欢喜不尽。以前冬天回家,一家人是围着火炉说话的,自从有了炕,我们兄妹回家都待在东屋里,父母坐在椅子上,小辈们都在炕上,若有一点空隙,我们兄妹也会挤上来。暖暖的炕驱走的不仅仅是寒冷,更为我们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温暖与新意。

普通人家的日子是这样的平淡无奇。顺应四时,静心养气是要安守的本分。但平凡的日子也许会因为小小的改变带来惊喜与舒适。

暖暖的炕,温馨的情。

 

(《山东教育》2014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