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本土资源,让思品教学更贴近生活

发布日期 : 2014-04-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邹平县临池镇中心小学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身参与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每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本土资源,为此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一资源并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最终能够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从而发展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达到教育的目的。

一、因地制宜,利用本土资源

例如:在学习二年级《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播种希望》时,我就结合了本地实际。我们临池地处山区,而临池小学又在山坡下,人们在山坡上开出一块块荒地,春天来了,人们会种下花生、大豆、玉米、地瓜、南瓜等各种农作物。现在大多数的孩子们(特别是城市的孩子)多数没有播种的亲身体会,就是农村孩子也很少到地里去干农活,加之二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而这一主题的教学内容又需要学生亲自去展开观察、调查、实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孩子与父母一同到田里劳作进行种植活动,充分利用我们农村的优势来对孩子进行教育,更好地来理解“一年之计在于春。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的道理。

二、因时利导,同步季节时令

还是以二年级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春天为主,但是今年春天来得较晚,这学期开学时,天气还很冷,草未发芽,花没开,也没到播种的季节,当时根据课程安排上了一节,效果很不理想,为此我先讲后面的内容,等春天真正来临时,我带学生到校园内观察生命迹象,看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是否发芽了,蚂蚁是否出来了,在课外让学生跟家长一起去田间播种,让学生带种子来学校进行播种实验等。经过亲身体验,学生印象深刻,学习起来积极性高。

我们应根据季节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走进自然,感悟生命,体验活动。春天组织学生种植、放风筝、春游等体验民风民俗;夏天看荷花、观察知了的蜕变;秋天组织学生收玉米、花生、南瓜等体验劳动的艰辛,丰收的喜悦;冬天带领学生堆雪人、打雪仗,感悟季节不同带来的变化。

三、因事利导,结合各种活动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公共场所守秩序》时,乍一看这个题目感觉很好讲,不就是在公共场所守秩序吗?都是四年级学生了,他们都明白这个道理,我按教材内容按部就班上下来,感觉效果不好,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因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的人很多,不光是孩子有这样的问题,大人也很不守秩序,正是由于大人的不遵守,对孩子产生了不良影响,导致了许多孩子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可是如何才能上好这节课,达到更好的效果呢?恰好这个月是学习雷锋活动月,我想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对此我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以学雷锋活动入手,从学——自己去做——让别人做,一步步从学习到行动,再说说身边的榜样,让学生有生活体验,进行得很顺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因境利导,设置身边情境

例如,在学习《班级制度大家定》时,利用校园内、教室内的环境进行,以教室内张贴的《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校规校训等来进行,让学生观察、学习,再来制定班级制度,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制定出班级内的制度,对于自己制定的制度,学生容易掌握也更愿意遵守。在教学中,除了利用环境,我们还要积极来创造环境。例如,在学习《我的家乡》前,我让学生用本地材料做小制作。教室里摆放用树叶、泥巴、废旧塑料等制作的手工作品,感受到浓浓的家乡气息。这些本土资源材料的创造性使用,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和乐趣,也给学生提供了动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山东教育》20143月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