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分组实验低效探究成因及对策

发布日期 : 2013-11-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江苏省句容市实验小学   刘立新

 

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是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并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的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分组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综观目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学生开展的分组实验仍存在诸多低效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兴趣驱使,目标淡化

在实验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教师刚发下材料,一部分学生就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根本没心思听老师的讲解,也不明白为什么实验?怎样实验?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有些学生对实验材料充满了新奇并产生“灵感”,偷偷地做着与探究内容无关的所谓“实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由于兴趣的驱使,学生的注意力大多集中到活动器材上,忽略了探究的目的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探究呢?解决的策略有:

1.创设情境,引领发现。让学生成为研究者、探索者首先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问题发现者。“要尽量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产生疑问。”以苏教版第九册《磁铁》教学为例:教学伊始,教师可演示“会滑冰的小姑娘”,即在“小姑娘”和磁铁之间放一张纸(磁铁暗藏不显露),通过现场演示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产生问题:小姑娘为什么能在纸上滑动?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猜测可能的因素(磁铁或磁石),为即将开展的磁铁性质的探究做足铺垫。

2.明暗结合,出示有序。有了丰富的探究材料,教师还要学会控制材料的提供和发放,掌握好材料的出示时机和顺序,并根据教学活动的展开依序提供给学生,以提高分组探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仍以《磁铁》一课为例:本课可供学生探究的材料就很多,用法也不尽相同,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究,就必须分类提供。为此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性实验和一个拓展性实验,采用了分类包装方法,准备了四组材料。通过四个环节的探究,学生从中发现磁铁的多种性质。

二、过程优先,方法滞后

 新课程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实验强调自主性和开放性,具体体现在要求学生自主选择研究问题,自己思考实验的方法和选择实验的材料,总的说来教和学的方式更为开放。实验由验证性实验更多的向探究性实验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在实验指导和材料的准备上产生困难,如果教师不一一指导,学生在按照自我方法实验中难免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尽管课堂探究热热闹闹,但缺少科学方法指导探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应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预设与生成统一。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忽略对于探究方法的寻求,进而出现学生在实际操作时存在较强的随意性,探究常常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学生的分组实验看似氛围浓厚,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教师在课前预设时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状况,并备以应对策略,不至于当课堂上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

2.过程与方法并重。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强调注重过程,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但注重探究过程并不意味着可忽略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对于不同的探究内容,选择的探究方法就不同。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探究方法是否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将直接影响探究的进程和探究的效果。

3.开放与规范并举。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建立开放性的课堂教学环境认识存在着误区:认为只要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就体现出来了。以至于课堂探究一旦出现状况,不敢用“规范”去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扼杀学生创新精神”的帽子。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淡化造成重复探究、盲目探究、低效探究显现。

三、分工不明,效率低下

分组实验是一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要求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组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与协作。只有做到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才能最终完成探究任务。要防止分工不明、各自为政现象,就必须引导学生建立有效的活动机制,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探究小组。实验中小组成员应分别担负以下角色:(1)小组组长:主持制定活动计划,组织、分配、协调小组活动,组织、归纳实验操作的结论。(2)实验操作员:负责按大家确定的方法、步骤进行实验。(3)实验记录员:负责及时把探究到的信息记录下来。(4)实验监督员:监督员要明确注意事项,负责督促操作有无过失。以上成员采用轮换制,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担负不同的任务。

四、结论至上,以偏概全

长期以来,教师把能否带领学生顺利完成课堂设计的实验作为一节课成败的标准。由于教师对探究活动预设不足导致生成难以实现,使得教学进程难以顺畅。为追求课堂教学的流畅性、科学结论的唯一性而忽略学生生成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为了得到统一的答案,对于不同的结果,不是给予重新实验的机会,而是抓住标准答案不放。科学课堂常常被标准答案所左右,以偏概全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应的策略是:

1.淡化结果,追求实证。强调“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促进学生实证意识形成。华东师大的吴刚平教授说:“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不是为了观赏。”真实的课堂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和灌输,牵着学生鼻子走。

2.正视异常,学会调控。正视异常结论,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的设计有没有问题?实验的过程是否严格按照设计进行?实验的材料有没有异样?实验过程中变量的控制是否到位?在反思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调整失误之处,再进行重复实验,看看实验的结果有否变化。如果在反思中没有找出问题,说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但仍应进行重复实验,强调实验结论的可验证性。

 

(《山东教育》201310月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