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木棍
发布日期 : 2012-12-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莱芜市莱城区教育局 吴其林
这次回老家,我被一种复杂的情感纠结,源于母亲,也源于母亲拄着的木棍。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身体结实,患个感冒什么的,基本不用吃药、打针,能挨则挨,能扛就扛。年轻时母亲是这样,六十多岁了母亲还是这样。
见到母亲,震惊之余更让我难受。她曾经挺拔的腰身已经下弯;曾经稳健的双腿,大不如前,而且拄上了木棍。我问母亲:“你咋拄上木棍?”母亲无语。父亲补答:“山路不好走。”
“腿疼吗?”我问。“这是老毛病,腰和腿都疼。”母亲说。“咋不看呢?”“花椒摘不完,花生也熟了,春天种的玉米也得掰,忙忙再说吧!”这就是母亲的解释。朴素的话语,全是农活,丝毫未顾及自己的身体。
弓着腰的母亲,拄着木棍的母亲,深一脚、浅一脚走路的母亲,犹如影像一般,时时浮现,我的心也如针扎一般,钻心的,酸酸的痛。
因为年迈的祖父,回家时我曾责备过父母亲,不管怎样都应好好照顾他。但对于一边是繁重的劳作,一边是照顾老人饮食起居的琐碎之事,日复日,月又月,天天如此,月月这样,父母的劳苦可谓“逆来顺受”,对祖父的孝也可谓仁至义尽。而我一年仅有的几次回家,除了对祖父短暂而新鲜的孝之后,往往多的是对父母的责备。我这是孝吗?我这是德吗?我这是对老人的怜悯吗?如果我一样天天面对一个吃喝拉撒不能自理的老人,我还能让“短暂而新鲜的孝”持久吗?
我和祖父谈心,让他老人家也多些理解,毕竟农活太多,一天下来,本身就累得要命,哪还有更多的好心情?更何况,母亲面对的是自己的“男老祖”。我也与母亲交流,家有老人就是福,你已尽心了,但不能因一时心情让老人伤心。每次谈话,祖父与母亲都顺从地应着。但毕竟久病床前的“孝”与短暂新鲜的“孝”大不同。祖父非常理解我的父母,特别是农忙时节,只要给他留下饭菜,就心满意足了。而母亲不管多累,回家多晚,仍然要做菜做饭,照顾老人,整理起居,当然难免有心情不好之时,对老人的“高言语”,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再看看自己,对父母一旦看到或是听到对祖父照顾不周之处,不也是没有耐性、大发雷霆吗?根本没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去面对?妄加指责,不思体谅,易伤人心。假如是自己,能做到吗,能做得像父母一样吗?越是比对,我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与龌龊。
看着母亲的背影,我落泪了。年逾八旬的祖父是老人,年过六旬的父母同样是老人。我的父母能在农忙之中,宛如老人的拐杖般时时陪伴、照顾自己的老人,而自己能像母亲手中的木棍一样,支撑着她走过未来的日子吗?
想着想着,我眼里又一次充盈着恼人的泪,这决不仅仅是自责。如果让我选择,我情愿选择做母亲手中的拐棍,用无声的行动与默默的支撑,给老人最真实的帮助,最贴心的抚慰。
(《山东教育》2012年11月第3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