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白的荞麦花

发布日期 : 2012-09-05点击次数 : 来源 : 《山东教育》小学刊

 

莒县长岭镇中心小学   李彦福

 

在我的家乡,鲁东南那片跌宕起伏的丘陵上,荞麦曾是一种普普通通的粮食作物。它适应于那些山岭薄地,沟沟坎坎;几乎是不用施肥,不用药剂,不用锄草的。它是抗旱涝、耐瘠薄、适高温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用现在时髦的话说,荞麦应该是一种标准的绿色食品了。

几十年来,家乡的人们为了追求高产高效,很少有人种植这些小杂粮了。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只是见过荞麦的花,吃过荞麦面做的饺子。记忆中的感觉是黏糊糊、香喷喷、滑溜溜的。那时幼稚的我根本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常听母亲说,在那生活困难的岁月里,一年四季很难吃上几顿白面,逢年过节,能吃顿荞麦面或是地瓜面做的饺子,那就很知足了。

如果是遇上荒年灾月,或是天旱无雨,没能及时种上庄稼,或是夏季洪水淹过的田野里,沟渠旁,错过了时令的人们,就会及时补种一些荞麦之类的作物,来补足季节的空缺。民以食为天嘛,秋收季节多收了三五升的荞麦,就会给乡亲们增添许多希望。祖祖辈辈的乡亲们,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辛勤的耕耘,微薄的收获,能解决温饱已是最大的期盼了。

今非昔比,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在乡亲们的生活逐步走向小康的今天,人们在吃腻了大米白面的时候,曾几何时,又想起了这些五谷杂粮。“物以稀为贵”嘛,看看偌大的超市里,黑乎乎的荞麦米裹上了精美的包装,棕红色的荞麦馒头成了人们抢购的绿色食品。就在农村的大集上,男女老少也都喜欢花一元钱,吃上一碗荞麦凉粉。灰色透亮,嫩而不腻,吃在嘴里,回味无穷。

去年暑假,初伏刚过,我就和妻商量在自家承包的黄烟地里抢种荞麦,一拍即合。农谚说得好:“头伏荞麦,二伏菜,三伏就把春田晒。”(春田:指早春播种的谷子、高粱、穇子等作物)八月上旬,烟叶基本收完,正是播种荞麦的大好时机。我跑到县城买来几斤荞麦种子,顶着盛夏酷暑,冒着蒙蒙细雨,匆忙地播下。不几天的工夫,地里悄然长出了点点新绿。由于夏日高温,加上雨水充沛,幼小的苗儿真是一天一个样。长到一拃来高的苗儿,竟开出了一团团,一簇簇洁白、粉红的球状小花。花虽小,但构造齐全,细细观察,萼片、花瓣、雄蕊、雌蕊一样都不少。瓣瓣蕊蕊,相依相偎,错落有致,像一个个小巧玲珑的绣球。在它的主枝和侧枝之间,又会长出许多小枝,结出更多的绣球,开出更多的花朵。在这金秋的田野里,在飒飒秋风中,荞麦花可谓是一枝独秀,让你不得不赞叹,荞麦花真美啊!

于是,每天放学后,我总爱来到这片洁净的天地里,吸一口清新的空气,嗅一点大自然的清香。置身于这雪白的花丛中,权作小憩。欣赏着、品味着,你会心旷神怡,真有点超凡脱俗之感,疲惫、烦恼和私心私利瞬时化为乌有。每到此时,我总是虔诚地弯下腰,蹲下来,一股清香沁入心脾,那感觉真是惬意十足!

我是一个只管播种劳作,不管收获多少的人,工作如此,生活也是如此。经历了就是一笔财富嘛。回想自己几十年来,在山村小学里舞文弄墨,苦苦追求;默默无闻,淡泊名利。信奉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哲理。读书、教书、劳动就是我几十年来工作生活的“三部曲”。

开花的荞麦,远看是一片雪白的花海,近听是蓬勃向上的声音,它给人启迪,催人奋进!孩提时代,常听母亲讲起这样一个故事: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初秋,一群来自天河的鱼儿冒着蒙蒙细雨,要投向人间,自由生存。远远看见一片白花花的地方,误以为是一片水波荡漾的湖水,就集体下凡投到这片荞麦地里,结果可想而知。所以,至今荞麦的荚果上还留有鱼鳞、鱼眼的痕迹。

大约是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那些团团的花球上,长出了许许多多的三角棱状的荚果,嫩黄嫩黄的,再后来就会慢慢地凝聚成淀粉了。听有经验的老农说,荞麦的生长周期很短,两个多月的时间就成熟收获了。

我赞美荞麦花的纯洁、朴素和美丽,我呼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依与生存!

 

(《山东教育》201278月第1920期)